古端州曾為宋徽宗趙佶的封地,他登基后御書“肇慶府”,端州改名肇慶,以他獨創(chuàng)的瘦金體書寫的牌匾,至今仍高懸在肇慶麗譙樓上。他用端硯研磨出來的翰墨創(chuàng)作的書畫價值連城。
“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這清代記楠的《石隱硯談》里關于端硯問世的記載。筆墨紙硯被稱之為文房四寶,是中華文化發(fā)展傳承的重要載體,四寶,硯為尊,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被尊奉為中國“四大名硯”,而端硯,這件文房四寶中的極品,從它問世之日起,就以其石質細密幼嫩,石品花紋豐富多彩,研墨不滯發(fā)墨利筆而被文人墨客推崇為“群硯之首”,歷1300多年而不衰。
古代文人,以硯為田,以筆為耕,以文墨為生,硯臺便有硯田之稱,蘇東坡曾寫過“我生無田食破硯”的詩句,將硯視為安身立命的儔侶,把筆硯精良視作人生一大樂事,他寫過數(shù)十首硯詩、硯銘,文人雅士,名流顯要,將得心應手的好硯視作知己,視為精神棲息之地,硯與文化、文明相伴相生,華夏民族辛勤筆耕,在硯田播撒文字,種植文化、培育文明,硯,磨出了一部部煌煌經(jīng)典,更疊起了一個個氣象萬千的書法藝術高峰。
2004年9月,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省肇慶市被授予“中國硯都”稱號,享譽華夏千年的端硯,成為中國硯文化的代表,也成為歷史文化名城肇慶最有文化品位,最具歷史價值的城市名片。公元2008年8月8日,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盛大揭幕,端硯,作為奧運貴賓禮品,再次榮耀登場,端硯不僅成為宣傳人文奧運的獨特載體,更插上翅膀,伴隨來自世界各地的貴賓,飛越千山萬水,成為傳播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特殊使者。
【主持人】觀眾朋友您好,歡迎收看這期的凱風訪談。從剛才的短片,我們就了解到我們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中國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首先來介紹一下我們今天的訪談嘉賓,我們今天非常榮幸的請來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端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端硯鑒定委員會鑒定專家程文。
作品《西游記》的獨特工藝
【主持人】程大師您好!今天非常歡迎您來到我們的現(xiàn)場。我記得您當時是有一個印象挺深的例子,就是您當時制作了一方叫西游記的硯。當時之前我記得很多人都想向您買這方硯,但是您一直都不肯賣,這是為什么呢?
【程 文】西游記這個硯大概是八幾年做的,西游記雕刻的手法是陰雕,陰雕跟陽雕看起來也是這樣。陽雕的工作量很大,陰雕工作量很小,但是不會陽雕的人搞陰雕是搞不出來的。所以你沒有一定的積累,沒有一定的經(jīng)驗,是不可能做得出來陰雕的。那時候大概就是三十來歲,正是創(chuàng)作比較旺盛的時候,有一個追求就是向高的藝術高峰去攀登,做東西、做硯臺都與前人走不同的路子。
【主持人】我們今天也知道了,您專門把這方西游記的硯帶到了我們節(jié)目現(xiàn)場。我們不如把這方硯拿上來,請您給我們現(xiàn)場來賞析一下好不好?
【程 文】這方西游記材料是老坑的材料,所以大家都可以看到它不同于一般的刀法(深雕),它就是屬于陰雕,也就是線雕,好像就是那個以刀代筆,就是這樣把人物、山水的形態(tài)都刻畫出來。這個硯從八幾年來說,它就是一個雕刻的表現(xiàn)手法不一樣。那時候,特別是這個陰刻、線刻還很少人掌握,那時候還是覺得比較特殊一點。
【主持人】您當時那個年代,應該是資料比較匱乏的年代,不像我們現(xiàn)在街上買本書就有很多圖案可以參考,上網(wǎng)可以找一下。
【程 文】(那時候)找一點資料相當困難,要找資料只能找到魚、花、雞、鴨這些圖案容易,特別是龍鳳龜鱗、仕女圖,這些東西你永遠找不到。所以我們那時候學藝,主要就是有時候跑到那些風景區(qū),像鼎湖、星湖這些,還有其它的祠堂,看看這個灰雕和磚雕,從這些方面借鑒。特別我很有印象,那時候在我們省的佛山祖廟聽人家說有很多的壁畫,還有這個磚雕、灰雕。所以那時候就是專門跑到佛山去看一整天,專門去看專門去學習佛山祖廟這些東西,確實當時搜集這些東西非常困難。
“四大名坑”石材及鑒賞方法
【主持人】端硯作為我們一種非常具有文化藝術內(nèi)涵的藝術品,自古以來都被我們的同行們認為是藝術的瑰寶,那我們下面就通過一個短片去了解一下端硯。
端硯從它面世的那刻起,便受到特殊的禮遇和恩寵,贏得一片歌頌聲。大書法家柳公權有“非端不硯”之說,將端硯推為名硯之首。唐代名臣和書法家褚遂良,得到唐太宗賜的端溪石渠硯,刻上了“潤比德 式以方 繞玉池 注天潢”的硯銘,以硯喻德。名相狄仁杰把武則天賜的“日月合璧 五星聯(lián)珠”端硯視為稀世之寶,詩豪劉禹錫贊嘆“端州石硯人間重”,詩鬼李賀以他天馬行空的豐富想象,寫出的詩句更是雄奇瑰麗:“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font>
大自然的造化賦予了端硯石絢麗多姿的石品花紋,如秋雨乍停,蔚藍無際的天青,白如晴云,吹之欲散的魚腦凍,凈嫩如柔肌、如凝脂的蕉葉白,如細塵掩明鏡的青花,以及珍稀的石眼、金銀線等等,堪稱端硯石品花紋中之極品。
【主持人】程大師剛才通過那個片段,我們看到了我們端硯石材當中的一些石品花紋,好像我們平常常說的天青、蕉葉白、魚腦凍、金銀線等等之類的,好像一般都是在比較好的石材中才能體現(xiàn)出來。我們肇慶端硯主要是有“四大名坑”,就像剛才這方西游記的老坑,另外還有就是麻子坑、坑仔巖,還有就是宋坑。那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這個四大名坑它們的硯材都有哪些各自不同的特點呢?
【程 文】這方是老坑,老坑它的優(yōu)點在哪呢?老坑它的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有一個金銀線、魚腦凍,還有這個石眼,還有這個胭脂火捺,還有這個天青。這些都是老坑的特點,但是不是每一方老坑都具備這東西。老坑一般金銀線比較多一點,如果有魚腦凍的就比較少了,有魚腦凍老坑的身價就翻幾番了,還有有些凍上有眼、凍上有火捺,這些都是作為極品了。
【主持人】那就這四大名坑的石材來說,你們覺得最方便藝術創(chuàng)作的是哪個呢?
【程 文】最方便用藝術來表現(xiàn)的最好還是麻子坑,麻子坑密度很高,加上它的材質很柔韌,不同于宋坑,很容易做的不怎么細。老坑是片葉巖也做不了麻子坑這樣(細),我們可以在麻子坑用刀削的時候,你用這個手趟過去會把手趟壞的,會傷手的,所以麻子坑做得很細很細都可以。
【主持人】那就這個剛才您說的這方是老坑,這方是坑仔巖,這個是麻子坑,那這個就是您覺得比較好的麻子坑。
【程 文】其實好像這方麻子坑這個就很少見了。
【主持人】少見在哪里呢這個?
【程 文】它有這個那么完整的天青凍,有這么大的很少見,你感覺它的細膩不同一般的,摸起來有點不一樣,很柔韌很潤滑的。
【主持人】那這方石您是創(chuàng)作了什么題材呢?
【程 文】這方你看看,這個都是屬于因材施藝。因為有這么一塊奇特的不容易,如果太規(guī)矩去設計就小很多了,對于這個價值就打折扣了,有點破壞了,所以做一塊石頭就是看形狀,保證它的原貌不變,盡可能把它的體積利用起來,充分利用。這個題材就是大小平安,這里利用天青凍來做了一個魚肚,周邊都是做了水紋,還有小魚在一起游耍。
【主持人】確實制作的非常精美。這個剛才您給我們介紹的是,作為端硯制作來說最好的就是麻子坑,是最容易創(chuàng)作的。但是現(xiàn)在這幾方肇慶這四大名坑當中,現(xiàn)在老坑是最昂貴的,這個為什么呢?為什么它們當中您覺得這方(麻子坑)材質是最好的,但是為什么老坑的價格又那么昂貴呢?
【程 文】作為麻子坑這方是最好,這塊老坑也不算是老坑中最好的材料。我剛才說的是不一定麻子坑比老坑差,老坑也不一定好過麻子坑,這個要看每一方材料。但是每個坑選最好的,那就按老坑、麻子坑這樣排位。
【主持人】就是從它們當中都選出最好的,那還應該是老坑排第一。
端硯為何被認為是“四大名硯”之首
【主持人】剛才從這個跟程大師的交流當中,我們也了解了一些端硯的知識,也略微掌握了一些賞硯的小常識,那我們接下來就通過一個短片一起去了解一下端硯的典故。
包公在端州任知郡事三年,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離開端州到京城赴任,過了羚羊峽,狂風大作,浪濤洶涌,包公感到事有蹊蹺,原來,船上藏有一方百姓送給包公的端硯,包公將端硯拋到西江,向蒼天禱告說:“愿端硯能真正造福于民”。包公不持一硯歸,他鐘愛端硯,愛得深沉。
遠在唐朝,端硯就芳名遠播。開元年間,一次全國舉子云集京城會試,老天爺也給舉子們出了一道大難題,天寒地凍,滴水成冰,磨好的墨汁很快凝固了,舉子們只好邊向墨池哈氣化冰,邊蘸墨書寫,斷斷續(xù)續(xù)答題,不勝其煩,獨有端州來的舉子仍腕底生風,筆走龍蛇,他用端硯磨出的墨汁,不但嚴寒不結冰,還生津耀彩,端州石硯脫穎而出,成為眾硯的星中之月,也由此成為皇家貢硯。
【主持人】程大師,端硯作為我們中國四大名硯之首,排在第一位,除了剛才我們短片當中看到的,它是在天冷的時候磨墨,這個水不會結冰之外,您覺得它跟其它的三大名硯相比,我們這個端硯有些什么樣的優(yōu)點,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
【程 文】從它的石品花紋,比目前各種硯臺都豐富的多,還有這個實用價值也豐富的多。另外還有一個,以前很多人不相信,真真正正就是前兩年,哈氣研墨,我們端硯前兩年在上海就有這個試驗,就是不用水,哈氣(磨墨),寫上三個字。
【主持人】專門有做過這樣一個試驗當時是拿端硯跟其它的幾種硯臺做比較。
【程 文】另外一個在實用價值方面,端硯同其它硯石,可能你們不知道,端硯不是硬,它是韌,其它硯臺,這個我也不敢說人家不好,但是它們都很硬的,任何硯臺都比端硯硬。加上我們端硯本身含有很高的磷,用硯臺研出的墨,或者你用其它研出的墨,寫起字來是不一樣的。我們用端硯研出的磨來寫出來有一種光亮感,就是這個磷起到的作用,特別是以前寫這個什么地契、戶籍,這個蟲蛀在有墨的地方是沒有蟲咬的,沒有墨的地方都蛀有洞的。這個也是這個磷的關系,所以其它的硯臺沒有這個功能,這個就是端硯同其它硯臺有很大區(qū)別。
程文是第一個開班授徒的制硯大師
【主持人】我知道程大師您是我們肇慶,應該是第一個開班授徒的制硯大師,您也是無私的把您的制作技藝傳給了您的很多徒弟們,現(xiàn)在您這個徒子徒孫應該是桃李滿天下,應該是遍布肇慶的各個地方,那您當初是作為我們國家的端硯制作技藝的非遺的傳承人,那您覺得我們怎樣才能夠把傳統(tǒng)的技藝,能夠更好的傳承和保護下去呢?
【程 文】作為我們一個藝人,它當然要一個思想解放。說句老實話,好像我七幾年開始開班授徒,說句老實話,那時候我還是遭人家罵。
【主持人】還遭人家罵,還有這回事?
【程 文】因為那時候人們的思想觀念還是守舊的,比較保守,以前都是什么把技術不傳外姓人、傳男不傳女,所以那時候我們學藝也相當困難。一般來說你不是兄弟關系你很難學到的,都是有點親戚關系,有點親戚關系才有人教你,所以我是思想上比較開通一點。到目前為止,我?guī)н@么多徒弟都沒有收過一分錢的。
【主持人】都是您無私的把這個技藝傳出去。從七十年代您開班授徒到現(xiàn)在,您一直對于端硯的傳承、這種教育、這種技藝的傳輸您一直沒有停過,就像剛才我們所說的,您覺得到了目前當下這個時候,我們怎樣去做好技藝的更好的傳承?
【程 文】應該說我們肇慶在這一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現(xiàn)在二技(市第二技工學校)又辦了一個端硯雕刻班,(西江)肇慶學院也辦了一個端硯雕刻大專班。這些都是一個培訓人才,從這個技藝傳承,他們就有時候是叫我們?nèi)W校講課,我們都義不容辭的參與。所以作為我們一個藝人對這個事業(yè)有發(fā)展的,我們盡可能多點去支持,多點去幫助。政府也對這方面提供環(huán)境和條件,促使端硯制作技藝不斷發(fā)展。
“如今的硯多不是硯”
【主持人】我記得您之前跟您的朋友談這個硯的時候,您說過一句話就是說:“如今的硯多不是硯”。我記得您說過這樣的話,您已經(jīng)跟端硯打了五十多年的交道了,您怎樣看當今的制硯技藝,您對它的看法和見解是怎樣?
【程 文】這個硯就是從搞藝術方面來說,當今的硯就是說明很多人做硯不從硯的結構去做,把硯變成了個擺設,變成一個石雕工藝品了。硯本身就是書法的工具來的,藝術是增加硯的美觀?,F(xiàn)在搞到連硯堂也沒有、什么也沒有,這就不是硯了,是石刻不是硯。
【主持人】就變成了純粹的一個工藝品了,失去了硯的味道那不叫硯了,有時候最基本的硯堂你應該有。
關于“以工代藝”
【主持人】另外您對當今制作端硯的技術方面,因為現(xiàn)在我們知道,很多都開始用機器去制作了,而不是用人工去制作,您對這種現(xiàn)象有什么看法?
【程 文】現(xiàn)在隨著這個形勢發(fā)展,現(xiàn)在這個做硯一步一步走向機器化,現(xiàn)在也走上電腦化,這個是必然的。因為社會在發(fā)展,但是關鍵是怎樣領會這個,機器生產(chǎn)和手工生產(chǎn)這個問題。端硯,說句老實話,如果沒有機器的輔助,沒有工業(yè)機器的輔助,這個也做不大。我覺得有一定的機器輔助,特別是開料、切割、這些初步(工序)需要這機器來輔助。但是從藝術上的角度呢,你搞這個東西呢,那就是顯得比較沒有什么藝術感,好像是復制品一樣。機器本身就是復制品,假如是藝術,藝術就沒有相同的、沒有第二個的。假如你這個機器做得很好,他買了,他又同他買了一個一模一樣,它就是一分錢也不值了。你們?nèi)齻€都一模一樣了,就是機器生產(chǎn)的,機器一天就可以生產(chǎn)幾個、幾十個,它就沒有這個藝術(價值),也可以說是沒有這個靈感,沒有創(chuàng)造力在里面,失去了這種創(chuàng)造力。所以這個真正搞藝術還是以手工比較好,不要用電腦來代替人腦,畢竟創(chuàng)作的靈感都還在這里。
【主持人】感謝程文大師和我們分享了這么多有關端硯的知識,讓我們不僅領略到了端硯精美的藝術,也認識了端硯制作的高超技藝,我們也希望端硯的技藝能夠不斷地傳承下去,不斷地發(fā)揚光大,非常感謝大家收看我們這期凱風訪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