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說過:“有時候人們不想聽到真相,因為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幻想覆滅?!?/p>
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都會持有一個堅定的核心信念,當他接觸到與那個核心信念截然相反的新證據(jù)時,他會無法接受新證據(jù),這種與其固有認知的不協(xié)調(diào),會令他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不舒適的挫敗感。
由于維護他的核心信念非常重要,所以他會本能的設(shè)法將其固有認知合理化,從而無視甚至堅決否定與那個核心信念不一致的任何信息,這就是為什么網(wǎng)絡(luò)上有如此之多“杠精”的根本原因。
《莊子·逍遙游》中有一片段。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蟬和小斑鳩譏笑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南海去呢?”
正所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蟬和麻雀習慣于立足于已知去看待這個世界,對于他們沒有見識過的通通盲目譏笑與反對,所以他們也就自我僵化與封閉起來了,對于認知之外的事物不屑一顧。
所以莊子也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毙≈潜炔簧洗笾牵堂炔簧祥L壽。朝生暮死的菌類不知道是一天的長短;春生秋死的寒蟬,也不知道一年的時光。
佛學中有一個概念介紹了這種現(xiàn)象,那就是“所知障”。當一個人形成了固有認知的同時,他也會落入這種固有認知的陷阱,對于任何違背這種固有認知的說法和證據(jù),他都會選擇無視。
《三體》中有一則經(jīng)典語錄:“弱者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比绻f最大的無知就是拒絕探索那些未知的事物,那么偏見與傲慢比無知距離真理更遠,因為他們不僅自己拒絕探索未知,而且還自動屏蔽掉別人的探索。
馬克吐溫說過:“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站在多數(shù)的一邊,就是該停下來反省的時候了?!迸c此同時,他又說:“絕不要和愚蠢的人爭論,他們會把你拖到和他們那樣低的水平,然后打擊你。”
《莊子·外篇·秋水》有言:“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p>
莊子說:“對井里的蛙不可與它談?wù)撽P(guān)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著狹小居處的局限;對夏天生死的蟲子不可與它談?wù)撽P(guān)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著時令的制約?!?/p>
如果思想不在一個境界,不必互相說服,只需互相尊重;如果三觀不在一個層面,不必互相指責,只需互相包容。
有一則關(guān)于孔子的小故事: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外邊掃地。這時有一位來客,問他是不是孔子的學生,學生說是。于是來客就向他請教一個問題,他問:“一年有幾季?”學生一聽,不假思索地說:“有四季啊?!?/p>
那人說:“不對,只有三季。”學生又說:“怎會不對呢?春夏秋冬,當然是四季?!眮砜瓦€是搖頭說:“不對,只有三季。”兩人最后約定去問孔子,如果有四季,那么來客向?qū)W生磕三個頭,要是有三季,那么學生就要向來客磕三個頭。
兩人來到孔子跟前,把事情說明了??鬃涌戳丝此麄儌z,說:“一年有三季。”學生在師傅面前不敢造次,于是乖乖地向來客磕了三個頭,來客滿心歡喜地走了。學生很是不解地問孔子。
孔子說:“你沒有看到那人全身是綠的嗎?他是蚱蜢啊,蚱蜢春生秋死,他的生命只有三季。他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冬天,你跟他說四季,他能明白嗎?你先吃個虧,說三季,他滿意地走了。你要是繼續(xù)跟他說四季,哪怕是吵到明天也沒有結(jié)果??!”
所以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就是一種無謂的消耗,與其和他爭辯個是非對錯,倒不如認同他,讓他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因為你永遠都無法改變一個人,除非他自己想改變自己。
正如《天道》中芮小丹所說的:“只要不是我自己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葉曉明他們就是例子。只有我自己覺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p>
莊子一生經(jīng)常與人辯論,但是他卻說:大辯不辯。辯論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辯。對待有些人,唯有沉默,才是最好的方法。
你站山巔,告訴他前面是一片海洋,他在半山腰,只能看到滿目的荒涼。所以與其和別人辯論,不如朝著大海前行,內(nèi)心豐盈的人,從不活在別人的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