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是古人的作品中非常常見的意象,在無數(shù)次的描繪和勾勒中,它們在文學(xué)中的形象,以及各種形象所代表的情感都不相同。
有許多常見的場景,早已經(jīng)被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寫過,從經(jīng)典變成了平庸。
但是也有一些偉大的詩人,在平凡中找到了不平凡。
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李白的“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p>
這些都是流傳千年的名句,是“天地有大美”的體現(xiàn),也離不開詩人善于觀察生活,能夠用高出生活的形式將自己見到的美景表達出來的能力。
【臨其詩境】
今天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詩人白居易,白居易一生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與大多數(shù)的普通人一樣,用功,努力,寒窗苦讀,最終如愿以償,科舉及第,仕途順暢。
不同于普羅大眾,白居易的仕途存在著一個不尋常的轉(zhuǎn)折點,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他心靈的轉(zhuǎn)折。一般人做了官,往往就忘記了自己讀書時候的初心,深深地陷入了名利場中,再也不能回頭。白居易做官,卻是為自己找到了救贖,他從來沒有忘卻初心,一心想為百姓做點好事,想讓皇帝第一時間了解域中百姓的生存情況。于是他寫了很多反映民間真實生活的詩,這也是他在這個階段,詩歌創(chuàng)作上面臨的問題,真實的事情是不美的。
白居易晚年,走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三個階段,此時的他,大風(fēng)大浪經(jīng)歷過,所有的繁華和悲辛也都在心中。正因為有著如此豐富的內(nèi)心,他卻漸漸的平靜下來,仿佛萬事不關(guān)心一樣,沉浸于關(guān)于“美”的創(chuàng)作當(dāng)中。
用現(xiàn)在的話說,可能是“看破紅塵”。
【經(jīng)典原文】
暮江吟
唐代: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條分縷析】
這首詩是一首純粹寫景的作品,這在歷代的作品中,尤其是白居易的作品中,其實是非常少見的。因為人們寫作詩歌,往往是有感而發(fā),寫景的目的大部分都是為了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情緒。
對于經(jīng)歷過官場起伏的白居易來說,大起大落的情緒可能是個很難得的東西了,看到美景,心中便只有美景,只是簡簡單單的記錄,不再有其他。
先來看第一句,這一句的14個字勾勒出了一個極為稀有的鏡頭,是傍晚江面的一個特寫。一道殘陽鋪在了水中,江面一半是沉靜的碧綠色,一半?yún)s是被夕陽染成的紅色。語言平易近人,畫面卻也極為的動人。
“瑟瑟”在古代,是碧綠色珍寶的意思,這里拿出來作比喻,與斜陽染紅的另一半江水形成對比。珍寶對斜陽,可謂針尖麥芒,激烈至極。
第二句的語言風(fēng)格承襲第一句,其景色的瑰麗也不輸?shù)谝痪?。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呀,露珠像珍珠,月亮像一把彎弓?/p>
露珠在地,明月在天,兩個意象放在一起,本身就已經(jīng)形成了非常強烈的對比。它們兩個又都是那樣的珍貴和美好,露珠在太陽露面之后就會漸漸的消散,月亮在過了每月的上旬之后,也就不復(fù)彎弓這樣美好的體態(tài)了。
此時此刻,露珠和月亮都是最美的狀態(tài),露水中有月亮的影子,月亮的光灑下來,也映在露水身上,天上地下遙遙呼應(yīng),烘托著美好的夜晚氣氛。
【顧無說】
九月初三夜,一個平凡的夜晚何以被世人記掛了一千余年?
我想,大自然本身的美是一部分,更為關(guān)鍵的,還是彼時彼刻在旁邊靜眼觀看著的人。詩中最為寶貴的可能并不是夜的美好,而是白居易的思想,是他對美的感知,這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是一筆太過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