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wǎng)商 · 2022-03-09 來源:騰訊文化
去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非洲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時,很多人都滿臉問號:“誰是古爾納?”“他寫了什么?”。一些試圖了解他的讀者,甚至都沒法在國內(nèi)找到中譯本。
在世界文壇,非洲文學確實不能算主流文學,無論是創(chuàng)作界、研究界還是普通讀者,對非洲文學都了解甚少。
但在文學史上,有一位非洲裔作家是個例外,當我們談到非洲文學乃至世界文學,都繞不開他的名字。
他就是J.M.庫切,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諾貝爾文學獎給庫切的頒獎詞是這樣的:“庫切的作品提出了一個問題,而且是以最不妥協(xié)的方式提出的,那就是——什么是人性?什么是承認別人的人性?”
在庫切的作品中,我們不僅能看到他對人生真相近乎殘酷的清醒和決絕,也能看到他對基本人性原則的堅守和對野蠻的憎恨。
“外省生活三部曲”
庫切對自傳體寫作一直都有濃厚興趣,他先后創(chuàng)作了“自傳三部曲”(“外省生活三部曲”)——《男孩》《青春》和《夏日》。
庫切的人生就像一場不斷變換場景的舞臺?。撼錾谀戏情_普敦,在南非種族隔離政策逐漸成形并盛行的年代生活了二十年之后離開,遠赴倫敦;從1965年開始,他的人生歷經(jīng)幾次大幅度轉折,先是棄理轉文,到美國攻讀文學博士,后又因為在美申請永久居留權時飽受挫折而回到南非......
在庫切的自傳小說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他人生的這些不同階段,并且,這些小說毫不枯燥,每一部都能讓人眼前一亮。
《男孩》
作為三部曲的開篇,《男孩》的寫法與眾不同,它并非采用自傳體作品常見的第一人稱敘述,主人公是一個叫約翰的男孩,但庫切卻總是稱之為“他”。
小說講述了“他”在10歲至13歲期間在南非的童年生活。“他”的童年并非無憂無慮,而是充滿了陰郁的色彩——“想象著從世間一切事情中把自己抹去:從學校,從家庭,從他母親身邊?!?
母子關系是小說刻畫的重點:約翰是愛母親的,但母親對他壓倒性、吞噬性、犧牲自我的愛,讓他不能心安,有時甚至想逃離。
在這本書中,庫切除了展現(xiàn)男孩的童年生活,還有著更宏大的敘事意圖——通過一個小男孩,一個普通的中產(chǎn)家庭,見證殖民者的文化帝國主義給南非社會播下的禍根。
《青春》
《青春》的主人公依然是約翰,庫切寫“他”19歲到24歲的生活經(jīng)歷:一個南非大學生跑到倫敦做了計算機初級程序員,朝九晚五的公司職員,飯碗不用擔心,卻還是郁悶。
這個歲數(shù)的年輕人不是意氣風發(fā)就是躁動不安,卻玩不出轟轟烈烈的名堂,由于生性缺少熱情,干不成大事也惹不出亂子。他也需要被愛撫的感覺,但性愛從來沒有給他帶來生命的光輝,只是在吞噬時間和精力……
這種內(nèi)斂的性格,這般平淡無奇的生存狀態(tài),還能做出什么樣的文章呢?可是,庫切就有這樣的本事,一段春夢無痕的人生就讓他寫得楚楚動人。他把年輕時的自己作為他者來觀照,再度審視青春的彷徨之途。
《夏日》
《夏日》是三部曲的終章,庫切將那種虛實相間、微妙迷離的回憶錄風格更推進一步:著名作家?guī)烨幸阉溃腥讼胍鸭牧蠟樗麑懸徊總饔洝?
這位傳記作者與庫切素昧平生,他從庫切遺留的筆記中找到若干線索,開始一系列的采訪,從加拿大到南非,像個偵探一樣尋找著庫切幽靈般的中年。
這是一部奇特的作品,一部從他人視角出發(fā)的“自傳”。它到底是一部虛構小說,還是一部回憶錄?或許,我們只能說這是一部非?!敖苹摹?、具有高超寫作技巧的小說。
從成名到巔峰
對于非洲曾經(jīng)的種族隔離制度,大部分人應該不會陌生。作為生活在南非的白人,庫切的作品難免會涉及到種族隔離問題。
不同于當時主張用文學直接反映現(xiàn)實問題的南非作家,庫切在歷史事實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劃出了一條涇渭分明的分界線。他甚至指出南非文學的畸形:“南非文學是一種受到束縛的文學。它不是一種得到全面發(fā)展的人類文學。它正是那種你預期關在監(jiān)獄里的人會寫出來的文學?!?
在庫切看來,小說是比歷史更高層次的真實。因此,在描寫種族隔離時,從不特別去強調(diào)種族和膚色問題,他關注的也并非種族壓迫本身的殘酷,而是這種壓迫對人類的精神所造成的困境,以及它對于人性本身所造成的戕害和褻瀆。
在下面三部讓庫切蜚聲國際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一個偉大作家是如何看待歷史、人性、野蠻和恥辱……
《等待野蠻人》
《等待野蠻人》是庫切的成名作,也是他目光與筆觸最為尖銳的作品。
故事是這樣的:幾十年來,治安官一直是帝國的忠實仆人,管理著一個小小邊境要塞的事務,對即將到來的與野蠻人的戰(zhàn)爭視而不見,只一心研究邊境埋藏的古代文字碎片。然而,當?shù)蹏膶徲崒<业絹頃r,他目睹了對戰(zhàn)俘的殘酷和不公正待遇,并與一個野蠻人女孩產(chǎn)生了情愫。對受害者的同情,使他做出了一種古怪的反叛行為:在審訊專家離開時將女孩送回了部落,而這使他成為國家的敵人……
在這本書里,庫切不想把自己的主題限定在南非種族主義那段歷史上,他要說的是人類的一段痛史,從“文明人”眼里檢討“文明”如何戕害文明。
《邁克爾·K的人生與時代》
《邁克爾·K的人生與時代》是一部真正為庫切贏得國際聲譽的作品,榮獲英國最高文學獎——布克獎,布克獎評委費伊·韋爾登說:“這是一本簡潔有力的小說,具有非凡的創(chuàng)新性和控制精當?shù)南胂罅??!?
小說中,庫切采用了多重敘述視角相結合的方式,描述了一個思維簡單、只希望自由生活的個體在復雜而又沖突不斷的社會中的無助:南非黑人邁克爾·K在南非內(nèi)戰(zhàn)時期,帶著母親回她記憶里的家鄉(xiāng),但是母親半路上就病死了,留下K一個人在這混亂的世界里逃亡。逃亡路上,K反復被人納入某個群體,又反復掙脫.....
K這種絕對化地拒絕被憐憫、被救濟、被解放的姿態(tài),使得整部小說更像一則遁世寓言,這也構成了小說最有爭議的地方。有人這樣責難庫切:“對救贖的可能性如此悲觀,對人類的進步和道德行為的能力如此懷疑”,而在庫切的支持者看來,這種態(tài)度和“冰冷的美感”正是庫切最大的魅力。
《恥》
布克獎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位作者兩度獲獎,直到《恥》的出現(xiàn),庫切成了第一人。
五十二歲的戴維·盧里教授離了婚,他充滿欲望,卻缺乏激情。一段和學生之間的情事使他失業(yè)后,他遭到朋友的回避,遭到前妻的嘲笑,只好退居女兒露西的小莊園。短暫訪問演變成長期逗留——他試圖在這一僅存的與他人的關系中找到生活的意義。然而,一場難以想象的暴力事件迫使父女倆不得不面對他們之間的矛盾,以及新南非社會中復雜的種族狀況。
這部小說中所有的人物和動物,無不處在恥辱當中。在庫切看來,“恥辱”是一種持續(xù)不斷、永遠延續(xù)下去的狀態(tài)。人生、生活的真相就是恥辱,恥辱的狀態(tài)是種常態(tài),你無處可逃。
耶穌三部曲
老年的庫切在寫什么?
耶穌三部曲(《耶穌的童年》《耶穌的學生時代》《耶穌之死》)是庫切走到人生邊上后寫下的三部極具雄心的作品,展現(xiàn)了庫切在回望人生時,最想留給讀者的話,并道盡了即使在這個年齡,作家仍然想要追問世界和人生的問題。
小說以兒童大衛(wèi)作為中心人物,采用了第三人稱——“西蒙”的視角,記錄了大衛(wèi)從幼年到10歲患怪病去世的短暫一生。西蒙的主要任務是照顧大衛(wèi)這個沒有父母、不知道來自何處、與他非親非故的男孩。
《耶穌的童年》
故事始于一場神秘的移民。男孩大衛(wèi)和老西蒙在通往新世界的船上偶遇,他們都被抹去了從前的記憶和身份,要開始新生活。西蒙靠直覺認定了女子伊內(nèi)斯來做大衛(wèi)的母親,就這樣組成了家庭。
男孩不肯上學,聲稱自己早已懂得了真實的語言和數(shù)字,而不是學校的那一套。他唯一愿意閱讀的書是一本兒童版《堂吉訶德》。
上了年紀的西蒙所知道的一切,不停經(jīng)受著男孩刁鉆的提問和挑戰(zhàn)。畢竟,在新的世界里,沒有什么是理所當然的。
《耶穌的學生時代》
男孩大衛(wèi)和他的父母西蒙、伊內(nèi)斯為逃離諾維拉的教育制度來到了一個新的城市,作為“逃犯”的他們在這里必須隱姓埋名地生活。
大衛(wèi)需要上一所新學校,于是進入了新城市的舞蹈專校,這里的教學方法頗為匪夷所思——校長夫人,也就是舞蹈老師,指導學生們通過跳舞把數(shù)字從星星上召喚下來。
就在新舊學習理念的沖突尚未解決時,一樁謀殺事件降臨在校長夫人身上,而謀殺背后的故事更是耐人尋味……
《耶穌之死》
大衛(wèi)已經(jīng)十歲,每周和他的朋友一起踢足球,他們沒有設備或者規(guī)則。臨近孤兒院的院長邀請他們組成正式球隊,和寄宿學校的球隊比賽。為了在能夠獲勝的隊伍踢球,大衛(wèi)選擇離開自己的家,去孤兒院生活。
然而很快,他成為一種神秘疾病的犧牲品。關于大衛(wèi)的病,他身邊的人們眾說紛紜:醫(yī)生、教師、朋友、父母以不同的方式對待、闡述著大衛(wèi)的情況。大衛(wèi)死后,人人都開始了各自不同的紀念方式,甚至有人說,大衛(wèi)給自己留下了關于世界的秘密信息……
在“耶穌三部曲”中,庫切拋棄了對形式的追求,但是卻寫出了最為特別的小說,其中的細微之處,值得我們反復玩味、深思。讀完之后,你或許也會和很多人一樣感嘆:“只有庫切,才這樣寫小說?!?
*文中配圖皆源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