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經(jīng)常會自己笑出來、
為什么?
因為老子所講的一些事,確實很形象。
而這些形象,往往會讓曾經(jīng)有過經(jīng)歷或體驗的人感到很真實,就好比那些曾體驗過的東西重新在眼前呈現(xiàn)一樣,于是讀懂的人,大都會報以會心之一笑。
如老子在《道德經(jīng)》講,即: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我們先解釋什么是“芻狗”?
所謂“芻狗”,指的是用草扎的狗,古人常用來祭祀,就好比現(xiàn)在祭祖時,燒的紙錢或者用紙糊做的衣服或汽車等一樣,其目的就是為了求保佑。
進(jìn)一步的說,這種“芻狗”對于我們?nèi)藖碚f,并沒有直接或者實際的意義,或者“芻狗”這一東西,唯有在祭祀的時候才有用,否則,它不過是一堆雜草,一文不值。
當(dāng)然,盡管“芻狗”本身只有在祭祀才有用,但是在祭祀之前,你卻不能掉以輕心,而是需要好好保存,輕拿輕放——但是一旦祭祀完了之后,人們就再也不會再去顧及它了——要么扔了要么燒了,根本不用像祭祀之前那樣小心,也不像祭祀時那樣對它“恭敬”。
這就是“芻狗”在人們心中的形象與地位——言外之意,“芻狗”不過是人們的一種道具而已,有需要時,方可記得,用過之后,也就遺棄了。
但是,老子講“芻狗”,其目的并不是講“芻狗”本身,而是為了講萬物在“天地”的位置。
也就是說,若是“天地”也跟人一樣有認(rèn)知的話,那么,萬物在“天地”眼中,就好比“芻狗”在人們的眼中一樣——有需要時,就會恭敬一番,當(dāng)不需要時,也就棄之不顧了。
甚至可以說,天地本身并沒有什么企圖之心,更不像我們?nèi)祟愐粯佑蟹謩e心,因此,萬物在“天地”的眼中并沒有什么分別,就好比都是芻狗一樣——它看似對芻狗行禮,但實際上是越過“芻狗”,朝“芻狗”后面行禮,或者說,“天地”看似對“芻狗”小心呵護(hù),但實際上并不是怕“芻狗”會對它怎么樣,而是擔(dān)心它影響祭祀。
因此,人們往往會希望“天地”有眼,但這不過是人們一廂情愿的期盼罷了,就好“芻狗”希望我們對它另眼相看,根本就不可能——老子正是看清了這一真相,所以他才比我們普通人更厲害。
換句話說,我們普通人總是希望老天對于自己多加眷顧,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言外之意,你所做的一切,在“天地”那里,就如同“芻狗”一樣,沒有任何區(qū)別。
所以,人若是想過得好,唯有靠自己,而不是靠天,也不是地,因為靠也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