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一位女士,你最喜歡哪個朝代,很多女士的回答是唐朝,因為唐朝很浪漫;如果你問一位男士,你最喜歡哪個朝代,很多男士會回答是明朝。這個我一開始是很不明白的,因為明朝沒有唐朝的文采與浪漫,也沒有宋朝的豐饒與文明,更沒有清朝的包容與多樣,為啥男士們最喜歡有點短命的明朝呢?
一位男同事告訴我,因為明朝是“真男人”的朝代,充滿了所謂的“男人味”,比如各種爭權奪利、勾心斗角和奇葩軼事,都來自明朝。這樣一說,比如歷史上著名的三大疑案,紅丸案、移宮案和梃擊案,都來自明朝,而明朝留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字:亂。
感覺從明朝第二位皇帝永樂帝朱棣開始,之后的明朝一直是在“亂”中滾動著歷史的車輪,給我留下的印象也就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和亡國之君朱由檢。我也一直以為,崇禎黃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直到看了顧城老師寫的《南明史》才知道,明朝雖然在崇禎皇帝的手里滅了國,但是明朝的人并沒有就此放棄自己的國家,明朝的勢力其實也還是能與剛入住中原的清朝分廳對抗的,可惜的是,這個時候,缺少一個明智的領袖,沒能讓明朝反敗為勝,但是這一段充滿了掙扎的過程也的確很精彩,甚至出現(xiàn)了短暫的“三足鼎立”之勢,所以顧城老先生將崇禎朝廷覆滅到李來亨茅麓山戰(zhàn)役失敗這段歷史命名為《南明史》,也算是對這段諱莫如深的過渡段歷史的一個新時代的總結吧。
顧城老先生的這本《南明史》史料詳實,以邊敘述邊議論的方式就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和以反清復明為旗號的弘光、隆武、永歷等小朝廷的更替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這樣的看法中肯中有著惋惜,惋惜中有著理性的認知,也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二個“故人”:吳三桂和李自成。
學過歷史的我們都知道,明朝的滅亡、清軍的入關,這其中的轉折就是來自于吳三桂的叛變,打開了城門請進了清軍,才導致崇禎黃帝被殺,明朝滅亡。可讀過《南明史》才知道,雖然清廷很早就對吳三桂拋出了橄欖枝,但吳三桂在崇禎皇帝被殺后并沒有歸順清廷,反而一開始想歸順的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只是在歸順的半路上突然改變了主意,這次歸順了清廷。
雖然關于吳三桂為什么會突然變卦的原因,已經(jīng)難以考究。但李自成與吳三桂的內斗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因為內斗,所以李自成出現(xiàn)了很多軍事上的指揮錯誤,導致大順政權的逐漸分崩離析,讓顧城老先生都覺得很可惜,要知道,根據(jù)當時明朝的剩余勢力都在向李自成靠攏,這也是為什么吳三桂一開始也想投奔李自成的原因,可惜啊,一手本來可以打的不錯的好牌,最后卻都會毀在了內斗上。
不僅僅是大順政權和大西政權,因為內斗而被消耗了元氣;明朝的其他勢力如弘光、隆武、永歷等小朝廷,也都是在接著“反清復明”的口號進行內耗罷了,所以顧城老先生才會用“內斗就要亡國,亡國也要內斗”來總結《南明史》。
總的來說,朝代的更替總要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動亂不堪,而一部《南明史》將明末清初這段動蕩的歷史如實地復述了出來,從書的厚度和字的密集度,可以看出顧城老先生的治學之嚴謹,史料分析之詳實,讓這本的歷史考鑒價值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