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善良?
百科上解釋:和善,心地好。亦指和善而不懷惡意的人。
對他人不懷惡意,已經(jīng)是非常難得的了。
最善良的人,莫過于自己過得不好,但依然對他人心懷善意。
如果你也做不到,請讀一讀《唐詩三百首》中這首最善良的詩。
贈內(nèi)人
唐·張祜
禁門宮樹月痕過,媚眼惟看宿鷺窠。
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
詩名《贈內(nèi)人》,內(nèi)人是誰?
在唐代,選入宮中宜春院的歌舞伎稱“內(nèi)人”。
她們一入深宮內(nèi)院,就與外界隔絕,被剝奪了自由和人生幸福。
內(nèi)人,也指宮女。
《周禮·天官·寺人》:“掌王之內(nèi)人及女宮之戒令?!?鄭玄 注:“內(nèi)人,女御也?!?
這是一個孤獨的宮女。
夜深了,她睡不著,不知道過了多久。
月亮的影子,仿佛一道痕跡,從禁門移動到宮中的樹冠上。
時光流逝,她的眼睛如此美麗,卻一直盯著一處窩巢看著,那里住著一對鴛鴦。
她羨慕它們,鳥兒有翅膀,它們可以飛出宮墻,可自己呢,卻要永遠(yuǎn)地困在高高的紅墻之內(nèi)了。
愛情,自由與自己永遠(yuǎn)的無緣了。
房間里靜悄悄的,只有燭火閃動。
忽然,一只飛蛾撲到了燭火上。
滾燙的蠟?zāi)嗾瓷狭顺岚?,火焰馬上就會吞噬它,飛蛾一直撲騰著,想要掙脫。
女子怔了一怔,自己恍如這飛蛾,那撲騰的翅膀像極了那顆想要跳出宮墻的心。
她沒有遲疑,拔下頭上斜斜插著的玉釵,挑開了火焰。
飛蛾得救了。
可自己呢,又何時能得救呢?
女子真是一個善良的人。
看到飛蛾,她猶如看到了自己,她不愿飛蛾如自己般,沉淪甚至死在深宮中,于是搭救飛蛾。
善良的宮女助飛蛾逃出了牢籠,可誰來助自己逃出紅墻牢籠呢?
每每讀到“剔開紅焰救飛蛾”都會很感動,一個小宮女的善良,向往自由的渴望,在詩句中穿越而來。
善良的人,不止宮女一人。
唐代詩人雍陶也是一個善良的人。
雍陶有一個當(dāng)縣令的朋友,姓孫,朋友寫了一首詩,名《懷舊山》。
詩中盡是對家鄉(xiāng)的懷念。
雍陶有感而發(fā),寫了一首詩唱和,名為《和孫明府懷舊山》: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為客落人間。
秋來見月多歸思,自起開籠放白鷴。
陶淵明曾棄官隱居,門前種了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
雍陶將好友比作陶淵明。
你本來就是山間的隱士,偶然在世間做客,被官場羈絆。
友人想家,詩人也想家了。
正好是秋天,抬頭看到月亮,想家的情緒更加濃烈。
想到籠中的白鷴,定然也是想家了,他想著倒不如成全白鷴。
于是,詩人打開籠子,將白鷴放走,讓它回到家鄉(xiāng)。
宮女和雍陶真是善良的人啊。
他們自身受困,卻不愿他人受困,即使是一只飛蛾,一籠白鷴,亦助他們脫困遠(yuǎn)走。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總想替別人撐把傘。
一個人為什么會變得溫柔,大概是TA在經(jīng)歷了很多很多難過之后,決定讓身邊的人不再經(jīng)歷這樣的時刻。
杜甫也是一個溫柔的人。
這一年,杜甫輾轉(zhuǎn)來到成都,在朋友的幫助下,在浣花溪旁蓋了一座茅屋。
終于有了一個安定之所,杜甫很是滿足。
沒想到,第二年八月,秋風(fēng)驟起,掀翻了杜甫的茅屋,大雨接踵而至。
屋破雨漏,杜甫無法棲身,遺憾地寫下名作——《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縱然是自己居無定所,露宿風(fēng)雨,但他依然喊出他的愿望: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自己深知淋雨之苦,居無定所之苦,他期盼其他的寒士不要受此之苦,有大屋庇身。
如果能達(dá)成這個愿望,自己愿意受凍而死。
杜甫之所以被稱為“詩圣”,不僅是因為高超的文學(xué)成就,更重要的,還是他高尚的人品。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為別人撐把傘。因為曾經(jīng)被善意澆灌過,所以也想將養(yǎng)分分享給其他迷茫的靈魂。
所以,困守深宮的宮女,拔出釵子救了飛蛾;
所以,雍陶在夜里放飛了白鷴,讓它們能夠歸家;
所以,杜甫在雨中大喊:希望每一個士子不再受凍,自己愿意承擔(dān)所有。
我想為你撐把傘,讓你知道這世界如此美好;也是因為替你撐過傘,我才知道這世界可以如此美好。
饋贈有時不僅是救贖弱者,同時也是在堅定自我。
前方有路,未來可期。無論經(jīng)歷了什么,請記得帶上你的善良和感恩,去遇見溫暖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