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白馬篇》是一首歌頌“游俠”的詩,它的另一個名字就叫《游俠篇》。這首詩脫胎于樂府歌辭,在內(nèi)容敘事上,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
鐘榮在《詩品》中贊它“骨氣奇高”,思邁不凡。詩中體現(xiàn)出的游俠精神和“氣勢”,正是后來被《文心雕龍》高度推崇的“文學黃金審美標準”——“魏晉風骨”。
著名詞評家葉嘉瑩先生認為:《白馬篇》最大的魅力,全部源于“天才型詩人”曹植少年時代那一股自信、豪邁與無比張揚的“氣勢”。
后世另一個擁有此等氣勢的“天才型詩人”,就是大家熟知的詩仙李白。李白《俠客行》也是一首寫游俠的詩,不過要論及“風骨”,李白的詩仍然比曹植這首《白馬篇》,有所不如。
一、《白馬篇》賞析
《白馬篇》——三國·曹植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
少小去鄉(xiāng)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fā)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shù)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白話翻譯:
白色的駿馬戴著金色的轡頭,像飛鳥一樣往西北方向疾弛。那馬上坐著的,是誰家的好男兒?他是來自幽州、或者并州的游俠兒。打小離開家鄉(xiāng),日夜盼望著在邊塞上揚名。
每日每夜,他都帶著良弓練習。箭筒中的楛木桿,長短不齊。他拉弓射穿了左邊的目標,又反手射裂了右邊的“月支”;仰身射中了上方的“飛猱”;俯首又射碎了下方的“馬蹄”。
他的動作比猿猴還要靈巧,比豹子和螭還要勇猛、迅捷。邊城頻頻傳來警報,胡人正要向中原遷徙。匈奴軍隊打北面來,游俠策馬登上了高堤。
看他騎著白馬長驅直入,一舉踏平了匈奴的敵營;又掉轉頭來,收拾了鮮卑人。他將身軀迎向敵人的鋒利的刀刃,即使犧牲性命,也不覺得有什么可惜。
此時,他連父母妻兒都顧不上了,誰讓他把名字寫進了戰(zhàn)士的花名冊呢?現(xiàn)在的他不再是一名游俠,而是一名戰(zhàn)士。為了赴國難,他甘愿獻出自己的生命,把死亡當成最后的歸宿。
曹植這首經(jīng)典之作《白馬篇》,事實上并沒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但是他這首詩中體現(xiàn)出來的“氣勢”,卻是不容小窺的。
“犧牲小我,成就大義”,為保家衛(wèi)國,為了集體的利益,甚至可以完全不顧親情和愛情。其實這種思想,就是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但是以前從來沒有人像曹植那樣寫過。
曹植用文字把一個少年英雄遇神殺神,銳不可當?shù)臍鈩?,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我們根本不需要接觸到他詩中的思想層面,光憑那些表面上的文字,就會感受到熱血在胸中沸騰。
在曹氏三雄之前的詩人,從來沒有哪一個像這樣寫過詩歌,更沒有人這么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游俠”。這首詩中間用了十二個短句,詳細地向讀者介紹了游俠的武功是多么高強。
其中,從“控弦破左的”到“俯身散馬蹄”這四句,從四個不同的方向,以“對舉”的修辭手法展現(xiàn)主角的神箭,具有極強的動態(tài)畫面感。
詩中的游俠,并不是那種慢吞吞地,左一箭、右一箭地在射。他幾乎是同時觀照到了四面八方的標的,然后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逐個擊破了。
后來寫到匈奴來犯時,曹植用“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就把游俠整個作戰(zhàn)過程概括了,但讀起來讓人覺得順理成章。就是因為前面他已經(jīng)對游俠出神出化的武功,做了詳細交代。
二、曹植的《白馬篇》為什么出彩
曹植的《白馬篇》,對后世的影響非常大,隋煬帝楊廣和“詩仙”李白也寫模仿之作。但是這二人的仿寫之作,不論從哪個方面來比,都不如曹植這首。
楊廣寫的那首詩,直接就叫《白馬篇》,開頭的句子都和曹植一樣?!鞍遵R金具裝,橫行遼水旁。問是誰家子,宿衛(wèi)羽林郎”。楊廣詩中的主角不再是游俠兒了,而是御林軍了。
作為詩人的楊廣,頗有幾分才氣。從表面上看,他似乎掌握了曹植《白馬篇》中的精髓,那就是“長驅蹈匈奴”的無敵氣概。
楊廣為了突出這種氣勢,甚至用更加囂張的口吻來描寫他自己筆下的羽林郎。他們是“英名欺衛(wèi)霍,智策蔑平良”。
意思就是說,他的御林軍英名超過了衛(wèi)青、霍去病,他們的智謀超過了陳平和張良。盡管楊廣的《白馬篇》“口氣更大”,但是它仍然不如曹植的原詩受歡迎。
這是因為,楊廣的詩歌,缺乏對人物個體的精湛描寫。他筆下的羽林郎,是以一個集體的形象出現(xiàn)的,比起曹植筆下的“游俠”,顯得面目模糊。
另外,曹植《白馬篇》真正讓人動容的地方是,“游俠”成為了“戰(zhàn)士”之后,說出了“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的驚世之語。
表現(xiàn)了一個忠勇愛國的英雄,在國難當頭時,犧牲小我,成就仁義的高尚節(jié)操。中國人歷來講究忠、孝、仁、義。不顧父母就是不孝,不顧妻、子就是不義。
但是為了盡忠,這兩者都顧不上了,這是一件多么讓人心痛的事?。”绕疬@兩件事來說,個人的生命就更不值得可惜了,所以游俠最后講出了“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名句。
李白的《俠客行》里面也寫了朱亥、侯嬴兩位游俠,詩的開始就寫了一位趙地的俠客“銀鞍照白馬,颯踏如流星”,只是把《白馬篇》的“金羈”換成了“銀鞍”。
接下來,李白《俠客行》中同樣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動作描寫,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不過,這一句卻是引用了莊子的杰作。
另外,李白筆下的朱亥、侯嬴兩位游俠,最后并不是為了保家衛(wèi)國而戰(zhàn),而是在報答某公子的知遇之恩。從格局上來講,比起曹植筆下游俠為國而戰(zhàn),就小了許多。
結語
曹植的《白馬篇》就仿佛是一部紀錄片 ,成功地再現(xiàn)了一位幽并地區(qū)的好男兒,從游俠成為邊疆戰(zhàn)士的完整過程。
在這首詩的后半部分,曹植著重表現(xiàn)出了這位游俠為了保家衛(wèi)國所作出的重大犧牲。詩中蘊含的“氣勢”與“風骨”,并不僅僅是通過對游俠的武功,以及戰(zhàn)績的描寫來構成的。
更為重要的一點,還是在詩的后半部分,曹植寫出了游俠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為國家而舍棄小家,拋棄了親情跟愛情的大愛行為和極大的格局。
正是由于這種無比絕決的,置個人榮辱、生死于不顧的犧牲精神,才讓“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誓言,顯得那么的擲地有聲。
然而,在楊廣的《白馬篇》里,完全看不到具體的人物形象,他只是一味地用夸張的口吻在那里吹噓他麾下羽林郎的能力,完全沒有了游俠的那種氣勢。
李白《俠客行》中的朱亥、侯嬴,則是因為當上了某人的門客,然后才參與了政治斗爭,因此顯得“只見小恩,不見大義”,缺乏犧牲精神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