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北部的草原上生長的大量的芨芨草,這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哈薩克族人的指尖下形成貼近生活的實用藝術品。芨芨草在哈薩克語中被稱為“阿克其”。游牧在草原的哈薩克族人就用芨芨草制作生產(chǎn)和生活物品,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瓊木其”即芨芨草編織技藝。一個民族的文化就在一根根芨芨草的編織下,彰顯出哈薩克族人對自然的無限崇拜,體現(xiàn)出利用自然的生活智慧。
在追求實用的同時,他們把羊毛剪下來,用五顏六色的天然顏料進行暈染,像彈棉花一樣的再把剪下來的羊毛均勻撕開,然后纏繞的芨芨草上進行編織,他們一般都會編織成本民族和本部落的圖案或者印記。哈薩克族氈房里芨芨草編織實際上是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費時費工,編織的圖案,主要是哈薩克族的圖騰、本部落的符號和傳統(tǒng)圖案,集動物、植物為一體,色彩靚麗,民族和地域特色濃郁。
整個芨芨草編織技藝從秋季開始收集干枯的原材料到設計繪制圖案、纏繞毛線、整理固定、收尾包邊等整個編織技藝往往要耗費一段較長的時間,制作的圖案和印記已經(jīng)先畫在底層的布料上,將芨芨草在需填補的不同彩線部位先畫上記號,然后根據(jù)所需色彩進行纏繞,第二種顏色的羊毛必須要將第一種顏色的毛線線頭纏繞壓在底部,往往一根芨芨草可以纏繞六至十種顏色的毛線,手法純熟的哈薩克匠人大概五分鐘左右就可以完成一枝芨芨草彩線的纏繞。所有的芨芨草纏線之后還要進行圖案的統(tǒng)一對接整體排版,最后再進行包邊處理,整個程序較為繁瑣。
哈薩克族人游牧中使用的彩色毛線是自己加工制作的染色細毛線,所有的顏色都源自于大自然,不含任何化學染料,絕對的純天然。芨芨草用料也有講究,秋季只有在水源充沛的草原才能采集到長度在一米以上的芨芨草,等自然枯黃后將表皮剝去,留下外表色白而光滑、柔韌度高而挺直的主莖作為芨芨草編織原料。芨芨草編織技藝屬于純粹的手工技藝,代代相傳,沒有絲毫現(xiàn)代工業(yè)的影響,是哈薩克族歷史傳統(tǒng)的見證和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
和哈薩克族人的性格一樣,芨芨草編織技藝風格古樸,具有獨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出濃厚的草原文化鮮明的特征。芨芨草織品,既可以順著游牧氈房的圓壁張掛,為氈房擋風、防潮兼美化,也可以掛在定居住房的墻壁上,美化居住環(huán)境。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一方物。芨芨草編織技藝特點濃厚,歷史悠久,既是一種典型的、濃郁的、原生態(tài)的游牧民族文化,又是哈薩克族在本土上,利用當?shù)氐淖匀粭l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出了這種獨特而淳樸的民族文化。
更多精彩:《凱風智見:天馬與蠶-開辟絲路的異域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