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年的熱播影視劇《知否》里,朱一龍扮演的齊衡小公爺,在科舉中榜后,終于成為大宋朝的“公務員”,來到了諫院。當時他因為種種問題,總是成為皇帝的“死對頭”,每次上朝幾乎都成了他與皇帝的“對峙”局面。那么,他所做的到底是什么官呢?根據(jù)劇情來看,無疑是諫院侍御史一職。
在宋朝,上朝的時候官員們常常提起一個詞:臺諫。簡單來說,就是御史臺和諫院的合并之稱。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御史臺是皇權(quán)下屬的,而諫院則是隸屬于門下省,在真實歷史上,并沒有劇中齊衡諫院侍御史這個官職,經(jīng)推理,這應該是知諫院。而且在宋朝時期,素有名氣的歐陽修、包拯等人都曾經(jīng)做過這個官兒。
一直以來,諫官這個活兒,實在是不容易干的。碰到像唐太宗那樣的明君,才有直言不諱的魏征名留青史;若是碰到個不明事理、小肚雞腸的皇帝,那做諫官的人還敢直言不諱、指出皇帝的錯處嗎?如果敢,難道他們真的不怕死嗎?
01 諫官
在《知否》劇中,皇帝趙宗全這個角色,是以歷史上宋英宗趙宗實為原型的。宋英宗即位前,先帝宋仁宗膝下無子,便從宗室過繼了一個孩子作為皇儲,這個孩子就是趙宗實。后來,宋英宗想要追封其生父為皇考,但依據(jù)慣例是不能這樣做的,既然過繼了過來,那這邊就是你的父母,之前的生父母只能按這邊的輩分來稱呼。所以,作為諫院御史的齊衡就因為這事兒,老是觸怒龍顏。
齊衡母親知道后很緊張,擔心他會因為老惹皇帝生氣而小命不保,他卻安慰母親說:放心,本朝不殺諫官。
諫官制度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重要官制之一。諫官由于其特殊性,本身就是為了指出皇帝錯誤而存在的一個官職,所以祖制規(guī)定,一般情況下皇帝是不能殺諫官的,在這方面對諫官有明確的制度保護??蓪嶋H上,諫官雖然立場正確,但總是一次次違逆皇帝的意思,皇帝即便是表面上不發(fā)作,心里也必定不爽。久而久之,看到諫官那張臉,估計都來氣。
這種情況下,誰能保證皇帝不會一氣之下殺掉諫官呢?
在歷史上,皇帝殺掉諫官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三國時,曹丕便多次貶謫諫官鮑勛,最終因為一件事殺掉了他。鮑勛是非常受到曹操器重的一個人,在曹丕還是世子時,曹操就安排鮑勛到他身邊輔佐他。鮑勛為人正直,立場堅定,因為秉公處理,多次違背曹丕的意思。其中因為曹丕小舅子盜竊官布一事,鮑勛堅持按照律法應判死刑,但曹丕希望他能手下留情,看在自己的面子上徇私一下,但鮑勛堅決不肯。在多次類似的事件發(fā)生后,曹丕忍無可忍,尋了個鮑勛的錯處,就判了他死刑。即便是朝廷大臣們都求情,說鮑勛罪不至死,曹丕也堅定地要殺掉他。
這樣來看,諫官也真不是好做的。雖說忠言逆耳,但皇帝也是人,如果總是違背皇帝的心意,那也是吃力不討好。即便是如魏征那樣的忠臣,即便是如唐太宗那樣的明君,也不免會因為意見不同而讓皇帝勃然大怒,要不是長孫皇后的開導,魏征的日子可能也不太好過。但好在明君統(tǒng)治下,總是光風霽月、海晏河清,魏征病死后,唐太宗非常傷心,以“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句話來歌頌魏征。
02 死諫
其實在歷史上的臺諫里,還有個事兒,叫死諫。
如果當朝皇帝非要一意孤行,大臣堅守原則,一定要讓皇帝聽進去,就用自己的死來諫言,這時候皇帝是一定要重視的。正如唐順之在《封知縣張公墓志銘》所說:“顧吾與若母兩人老耳,死諫是爾職,不死是圣天子恩厚無量也?!?/p>
也就是說,當時的人身為諫官,大多都做好了死諫的準備,因為死諫是諫官的職責之一。只不過,死諫是否付諸行動,也是看個人選擇。
在歷史上,有幾個死諫的案例,也是非常出名的。
比如,《三國演義》有一段是,劉備入川時,劉璋部下黃權(quán)死諫。
一個寒冬,劉備帶兵往川蜀前行,人還沒到,就派人報給劉璋說這件事。于是,劉璋就派人在沿途州郡給劉備一行人錢糧供應,在劉備快要到達時,劉璋還準備親自出去迎接他。
就在他快要準備上車時,他的部下黃權(quán)撲上來進諫,說,“如果主公你這次前去,一定會被劉備所害。您對在下有食祿之恩,在下不忍心看著您中奸計,希望三思??!”但是卻被劉璋身旁的張松反駁:“他這番話除了讓你們(和劉備)關(guān)系生疏,滋長流寇的威風之外,對主公您并沒有任何的好處。”聽了張松的這番話,劉璋果然動搖,怒斥黃權(quán),并表示自己意已決。
然而黃權(quán)卻不忍心看主公執(zhí)迷不悟,使勁磕頭直到流血,劉璋都無動于衷。第二天,有人來報黃權(quán)用繩索吊在城門上,一手拿著諫章,一手拿著劍,并表示如果主公不聽取他的諫言,就割斷繩子,讓自己撞地而死。于是,劉璋就引起重視,去看他的諫章了。
類似的死諫,還有漢武帝時期的汲黯。汲黯在漢景帝時是太子洗馬,漢武帝登基后,他位列九卿,敢于犯顏直諫,秉公事職。有一次上朝時,漢武帝說“我要振興政治,效法堯舜,你們認為怎么樣?”汲暗直言不諱:“陛下內(nèi)多欲而外施仁義,怎么能效仿唐虞呢?”
面對如此尖銳又刺耳的大實話,漢武帝難免很生氣,大怒罷朝。類似于如此的場面還有很多,汲黯為人剛正不阿,多次惹怒漢武帝,同朝的張湯又對他恨之入骨,很多次說他壞話,后來漢武帝就將他貶謫,后來做了源陽太守,在任中死去。
所以,那些敢犯言直諫的言官們,他們真的不怕死嗎?當然怕。只不過,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他們是選擇了堅守的道義,走上了“舍生而取義”的道路罷了。
無論何時,這世上都有一種英雄主義,明知前路不好走,卻仍然披肝瀝膽,勇毅前行。正如同歷史上的那些諫官,明知難為,卻仍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