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回答了一個問題:詩詞界誰是用典高手?作詩應(yīng)該怎樣用典?
前言
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用典是最常見的一種手法。詩詞的篇幅一般都比較短小,如果想包含更多的內(nèi)容,用典是一個簡單而經(jīng)濟的辦法 。
古人說“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是用典主要的目的。 簡單來說,就是盡量用最少的字表達更多的內(nèi)容,
不過,用典多的人,未必是用典高手。
真正的高手并不是掉書袋,搞得大家云里霧里。而是水中著鹽,用典而人不覺。學(xué)識豐富的人,心有靈犀。學(xué)問一般的人,即使不懂典故,也能看得懂字面的意思。
一、王國維的隔與不隔
說到用典,我們先要從讀者的角度考慮一下,就是讀者能不能看懂。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了隔與不隔的概念:
陶謝之詩不隔,延年之詩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俺靥辽翰荨薄ⅰ翱樟郝溲嗄唷钡榷?,妙處唯在不隔。
王國維說,陶淵明、謝靈運的詩不”隔,“顏延年的詩就略微有些”隔“ 。蘇軾的詩不隔,黃庭堅的詩略微有些隔了。
又說謝靈運《登池上樓》的“池塘生春草”、隋朝薛道衡《昔昔鹽》“空梁落燕泥”,這兩句不隔 。
后面又用歐陽修的詞舉例:《少年詠.詠春草》:
欄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那堪疏雨滴黃昏。更特地、憶王孫。
王國維說這首詞上半部分不隔,但是下段的“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就隔了。
因為這里用了兩個典故,學(xué)識不夠的人,對于這首詞就只能讀懂一半。
謝家池上,指謝靈運作詩的故事:
族兄靈運激賞惠連之才思,嘗于永嘉西堂思詩競不成,忽夢見惠連,即得句云:“池塘生春草?!薄赌鲜贰せ葸B傳》
江淹浦畔,出自江淹《別賦》中有句:
“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八個字沒有提到春草,但其含義就是詠春草,假如你不了解這兩個典故,不知道與春草的關(guān)系,可能就理解不了歐陽修的深意 。
王國維的隔與不隔,并不是完全因為用典,但是用典的確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什么是好的用典
上面說了隔與不隔的原因之一就是用典。
但并不是說歐陽修的詞不好,只是對于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來說,可能有人能理解,有人卻理解不了其中含義。
那么,什么是好的用典呢?
《苕溪漁隱叢話》記載過杜甫的一句話:
作詩用事,要如禪家語:水中著鹽不知,飲水乃知鹽味。"
也就是說,用典于無形之中。
杜甫《閣夜》,第七句臥龍躍馬用諸葛亮和公孫述典故。: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幾家聞戰(zhàn)伐,夷歌數(shù)處起漁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不過,第三句和第四句也是用典,周紫芝《竹坡詩話》中關(guān)于暗典的一段話,就是用杜甫這兩句詩為例:
凡詩人作語,要令事在語中而人不知。
余讀太史公《天官書》:“天一、槍、棓、矛、盾動搖,角大,兵起?!倍派倭暝娫疲骸拔甯慕锹暠瘔眩龒{星河影動搖?!鄙w暗用遷語,而語中乃有用兵之意。詩至于此,可以為工也。
事在語中而人不知。作詩做到這個地步,“可以為工也?!?/p>
即使不知道用典也不影響從字面理解。知道了這個典故,則更為杜甫所折服。
三、暗典與明典、反典
用典還是有一點復(fù)雜的,用好典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們要了解三種最基本的用典方式。
1、明典
一看就知道用典,就是明典。
假如看不懂這個典故,就如同一座山橫亙在眼前,不知道作者究竟要表達什么意思。例如辛棄疾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元嘉草草,諷刺的是劉裕之子劉義隆,元嘉是其年號。劉義隆貿(mào)然北伐,夢想著像霍去病一樣封狼居胥山,結(jié)果出師不利,反而讓北魏主拓跋燾抓住機會南下。 因此辛棄疾說“贏得倉皇北顧”。
假如不知道明典的含義,理解其意就如同隔著一堵墻一樣。
2、暗典
暗典不同,看不懂也可以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例如剛才說的“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p>
看懂的人自有妙悟,不知道用典的人,也不妨礙理解這首詩的表層意思。例如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講的自己的親身感受:
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云:“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盌,飽得自家君莫管?!贝耸菛|坡以文滑稽耳。后讀《云仙散錄》,載黃升日食鹿肉二斤,自晨煮至日影下西門,則曰“火候足”。乃知此老雖煮肉亦有故事,他可知矣。《竹坡詩話》
蘇軾作豬肉詩,也用了典故。即使如周紫芝這樣的大詩人,一開始也不知道蘇軾用典。偶然間讀到了《云仙散錄》,才知道”火候足時他自美“原來也有出處。
3、 翻典
古人用典,常常反其意而用之,特別是懷古詩,詩人更喜歡翻典。大家都說好,我偏偏說不好,大家說不好,我就要說好。
如白居易《放言》: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dāng)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fù)誰知?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種情況下,也需要讀者理解典故的本意,否則也搞不清作者的意思。
四、作詩用典好不好呢? 如何用典
鐘嶸《詩品》中說過:
若乃經(jīng)國文符,應(yīng)資博古。撰德駁奏,宜窮往烈。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
他認為寫文章”應(yīng)資博古“,至于寫”吟詠情性“的詩歌嘛,就不要用事了,他認為用典太多”殆同書鈔“。
隨園老人袁枚則認為:
“用巧無斧鑿痕,用典無填砌痕,此是晚年成就之事。若初學(xué)者,正要他肯雕刻,方去費心;肯用典,方去讀書?!?/p>
初學(xué)詩要肯雕刻,肯用典,這樣才能去費心、去讀書。 然后修成”用典無填砌痕“的本事。
老街個人的經(jīng)驗是,五律、七律,盡量要用到典故。中調(diào)以上的詞,也盡量用典。
用典數(shù)量的多少不一定,好的詩人要根據(jù)通篇的布局掌握節(jié)奏,控制好數(shù)量。例如,我感覺七律用典,其中有一、二聯(lián)即可。
但是古人也有用典多的佳作,例如李商隱的七律《淚》用典就比較多: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fēng)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杜甫的這首《登高》或許字字有出處,但是可以看作不用典: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五、生僻典故的故事
作詩盡量不要用太生僻的典故。
老街有一篇文章《不懂裝懂的蘇軾亂改詠菊詩,彼此酬唱,卻搞不懂對方詩意的唐朝詩人》。
文中寫道,《北夢瑣言》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唐韓定辭為鎮(zhèn)州王镕書記,聘燕帥劉仁恭,舍于賓館,命幕客馬彧延接。馬有詩贈韓曰:"燧林芳草綿綿思,盡日相攜陟麗譙。別后巏嵍山上望,羨君時復(fù)見王喬。"彧詩雖清秀,然意在征其學(xué)問。韓亦于座上酬之曰:"崇霞臺上神仙客,學(xué)辨癡龍藝最多。盛德好將銀筆術(shù),麗詞堪與雪兒歌。"
詩作完了,看客們紛紛稱贊。但是,大家伙兒其實都沒有完全搞懂,每個人心中都在嘀咕:這兩首詩中說了些啥?
馬彧不是一個不懂裝懂的人,當(dāng)場雖然沒有問,但是下次見面時直接就問韓定辭。
原來韓定辭詩中,竟然有三處用典馬彧不懂:雪兒、銀筆、癡龍。
銀筆典出梁元帝,他當(dāng)皇帝以前喜歡給人寫傳記,所用的筆分為三等,第一等“忠孝全者”用金筆,銀筆是第二等,用來贊揚”德行清粹者“,第三等“文章贍麗者”用斑竹筆。
癡龍典故出自南北朝劉義慶《幽明錄》,癡龍的髯下有三顆珠子,第一顆長生不死,第二顆延年益壽,第三顆僅僅充饑而已。所以詩中夸獎對方具有“學(xué)辨癡龍”的本事。
雪兒是唐朝李密的愛姬,每次看到好詩,雪兒就能唱出來,所以詩中說“麗詞堪與雪兒歌”。
韓定辭解釋完了,問馬彧,你詩中的“巏quán 嵍máo山”在哪里呀?
定辭復(fù)問彧巏嵍之山當(dāng)在何處,彧曰:"此隋郡之故事,何謙光而下問。"由是兩相悅服,結(jié)交而去。
馬彧說這是隋郡的舊事。漢朝《列仙傳》記載:“王喬為柏人令,于東北巏quán 嵍máo山得道”,所以詩中說“別后巏嵍山上望,羨君時復(fù)見王喬”。
結(jié)束語
用典的高手,并不是用典多的人。
其實有些人并非有學(xué)問而掉書袋,古代有很多類書,里面有不少生僻的典故,也有人偶爾看到了一個生僻的故事,便拿來放入詩中,搞得大家云里霧里。
用典的高手,應(yīng)該像蘇軾與杜甫那樣,如鹽著水而不覺。也可以像辛棄疾那樣,雖然用典較多,但大多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有助于襯托整首詞的主題。
結(jié)束時,再說點,上聯(lián)用典,下聯(lián)一定也有用典,否則就犯了古人所說的”失偶“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