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纮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他,因為《三國演義》中并沒有提到他。他其實是東吳的一位重臣,他與張昭一起,被稱為“二張”,這也說明了他在東吳的地位和重要性。
然而何進為大將軍時,曾邀請張纮入府,但是被張纮拒絕了,不久張纮卻加入了孫氏陣營。那么張纮為什么要加入東吳呢?其原因有兩點。
1、避難
張纮為了避難,才去了東吳。東漢末年,黃河流域戰(zhàn)亂,所以張纮就去了局勢相對安穩(wěn)的東吳。
可是大家會說赤壁之戰(zhàn)東吳和曹魏交戰(zhàn)了,張纮還是沒有避難成功呀。我們知道赤壁之戰(zhàn)是在湖北發(fā)生的,離東吳的大本營還是很遠的,張纮作為文官,不會去上戰(zhàn)場。
這倒不是因為張纮怕戰(zhàn)爭,而是不愿意參與戰(zhàn)爭,且影響到他的家族。何進等人邀請張纮,那么就有可能張纮要直接參與到戰(zhàn)爭中。
且何進當時也屬于一個軍閥,其他的軍閥也要與他爭斗。何進是外戚,很多人都不支持他,所以張纮跟隨何進,對張纮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2、得到孫策重用
張纮最后選擇投奔東吳,主要還是孫氏家族對他的重用。
張纮在東吳避難時,投靠了孫策,此時東吳剛剛建立,孫策就把張纮帶在了身邊,且張纮對孫策提出的建議,孫策都接受采納了,這就顯示出了孫策對張纮的重視和重用。
張纮為了報答孫策的知遇之恩,他在許昌時,勸阻了曹操攻打東吳。何進和曹操雖然也愛才,但是何進剛愎自用,不一定會聽取張纮的建議,也更不會重用張纮。
而曹操疑心重,且人才很多,所以張纮在曹操那里,也不一定有用武之地。所以張纮選擇投靠東吳,在當時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從張纮投奔東吳這件事來看,它告訴了我們,一個人選擇工作時,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發(fā)展的工作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三國志·吳書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