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末年,大將軍姜維在與大太監(jiān)黃皓的斗爭中敗下陣來,為求自保,姜維率軍去了一個叫沓中的地方。那么沓中在哪里?蜀漢地盤那么大,姜維偏偏選擇在沓中避禍?
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蜀漢衰勢明顯,但姜維為了繼承武侯諸葛亮遺志,不顧車騎將軍廖化等人勸阻,依然出兵,進攻洮水之陽。但魏國大將鄧艾豈能讓姜維得逞,很快就把蜀軍打退。姜維兵敗后,就退到了沓中。
沓中的大致位置,在現(xiàn)在甘肅省甘南州舟曲縣附近。沓中的地理環(huán)境非常復雜,夾在岷山與迭山之間,白龍江在兩山之間穿過,形成了狹長的河谷。拿舟曲縣來說,舟曲的海拔非常高,最高處約4500米,最低也有一千多米。而白龍江谷地,就是舟曲縣海拔最低的地方。因為被高山環(huán)繞,舟曲的氣溫堪稱是冬暖夏涼,被稱為隴上桃花源,非常適宜居住。沓中,就隱藏在“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環(huán)境里。
姜維為何會斗不過一個太監(jiān)?原因有二。表面的原因當然是后主劉禪寵信黃皓。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史書也提到了,就是姜維由魏入蜀后,年年打仗卻沒有立下什么大的功勞。諸葛亮是劉禪的相父,地位崇高,劉禪當然不敢放肆。黃皓在諸葛亮在時也不敢翹尾巴。姜維多年戎馬無功,沒有實打?qū)嵉膽?zhàn)績壓制黃皓,難怪黃皓不怕姜維。
而且姜維是個武夫,玩權術則差黃皓甚遠。在沒有拿下黃皓的絕對實力之前,姜維竟然當面斥責黃皓,等于斷了自己在官場上的后路。出宮之后,姜維就后悔自己多嘴了。雖然劉禪令黃皓找自己謝罪,但傻子也能看出來,黃皓要對姜維收網(wǎng)了。黃皓早就看上了姜維的大將軍位置,想讓心腹閻宇取姜維而代之。
姜維為此非??鄲馈T凇度龂萘x》中,他去找一個人——郤正。郤正是誰?蜀亡后,后主劉禪入洛,司馬昭宴請劉禪。劉禪說了一句名言:此間樂、不思蜀。然后有個大臣小聲告訴劉禪:趕緊哭,就說先人墳墓在蜀,結(jié)果引發(fā)司馬昭等人的嘲笑。教劉禪說這句話的,就是郤正。演義里姜維求計于郤正,郤正告訴他:“將軍何不屯兵于隴西的沓中,學武侯屯田,以圖后舉?”為何要屯兵沓中,郤正給出的理由是:沓中的土地“極為肥壯”,非常適合耕種。軍若無糧,敵不來自亂,打仗沒有充足的糧草可不行。另外,郤正還從軍事地理角度,力陳屯兵沓中的合理性。
沓中位于隴西,距離魏國的隴西諸郡非常近。姜維在沓中屯兵,等糧熟后,可趁機攻取隴西諸郡。一旦得手,蜀漢就能擺脫與魏國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略劣勢。蜀漢占據(jù)隴西并涼州,不但增加了地盤與人口,還斬斷了魏國與西域的戰(zhàn)略通道。魏國將被迫進行戰(zhàn)略收縮,魏國空出來的戰(zhàn)略優(yōu)勢,將為蜀漢獨占。魏國的關中在失去涼州后,又東有黃河阻隔,在戰(zhàn)略上是非常被動的。
如果蜀漢拿下關西(潼關以西)之地,就形成了南北朝后期的北周、北齊、陳三國鼎立的局面。后三國中,北周最強,就因為北周占據(jù)了關中、涼州、西川。而最終統(tǒng)一天下的隋朝,是北周的延續(xù),無非換塊招牌而已。
當然,這個策略太過理想主義,在魏國人才輩出的情況下,姜維要想通過屯兵沓中而得隴西,很困難。但姜維屯兵沓中,還有一個優(yōu)勢,郤正在演義中并沒有說出來。沓中位于蜀漢防魏的頭號軍事重鎮(zhèn)——漢中以西,陰平以北,是蜀漢北線防御的重要支點。陰平?你沒看錯,就是不久后,鄧艾偷渡的那個陰平,蜀漢喪鐘敲響的那個天塹之地。
姜維屯兵沓中,對魏國的西線戰(zhàn)略構成巨大威脅,司馬昭必須拿下沓中。之后伐蜀,鐘會率主力進漢中,而有四路兵馬直指沓中,就是從狄道出發(fā)的鄧艾部、從金城出發(fā)的楊欣部、從隴西出發(fā)的牽弘部、從天水出發(fā)的王頎部。
姜維兵力不多,不是幾路魏軍的對手。聽說鐘會入漢中,姜維率軍離開沓中,魏軍諸葛緒等部追之不及,坐視姜維經(jīng)陰平入蜀。沓中被魏軍占領,陰平無險可守,然后成全了鄧艾偷渡陰平、迫使蜀主投降的不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