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6年,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xié)終于擺脫了董卓及其部將的控制,在原李傕部將楊奉等人的護衛(wèi)下,逃出長安,逃往弘農(nóng)。當時東漢朝廷雖然名存實亡,但漢朝皇室的威信尚存,天下百姓仍舊認劉協(xié)為王朝正朔。各地割據(jù)勢力也不敢公然違逆皇室。
劉協(xié)逃往故都洛陽的路上,最先路過的是占據(jù)幽州、并州、冀州、青州,一時風頭無兩的袁紹的地盤。袁紹的謀士勸袁紹把劉協(xié)保護并控制起來,以后借劉協(xié)的名義向天下發(fā)號施令,也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袁紹這個人謀多少斷、生性猜忌,拒絕了這個建議。
后來就發(fā)生了人們所熟知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當時占據(jù)兗州等地,也就是中原地區(qū),他抓住機會,先迎接劉協(xié)進駐洛陽,又挾持劉協(xié)遷都到許縣。因為許縣距離曹操控制區(qū)的核心更近,這樣可以避免有人搶走劉協(xié)。
其實曹操當時控制的兗州地區(qū),是一塊戰(zhàn)略死地,因為這一地區(qū)北面有袁紹、南有袁術、東南有呂布、正南有劉表、西面有西涼馬騰等關中諸將,曹操面臨的形勢,可謂四面危機、四面受壓,幾乎沒有擴展空間。早在春秋時期,魯國、宋國、周皇室就是因為面臨與曹操一樣的地理格局,才始終是小國,無法壯大。
但曹操能最終打破死局,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挾持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借助漢獻帝的威望,曹操周邊的割據(jù)勢力首先就不敢輕易染指曹操的勢力范圍,因為不占法理。這給曹操創(chuàng)造了安定的條件恢復生產(chǎn)和人口,以壯大實力。也給曹操逐個擊破周邊勢力提供了便利條件。
其實類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早在春秋時期的齊國宰相管仲也用過。當時管仲尊羸弱的周王室為主,號令天下諸侯合力對抗北方游牧民族,并最終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yè)。
其實不管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好,還是“尊王攘夷”也好,這其中都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法理”是成就霸業(yè)至關重要的資源。
在司馬光主編的帝王之書《資治通鑒》中,開篇第一個故事講得是春秋末期,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原本是晉國的大臣,沒有資格成為諸侯。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晉國王室?guī)缀醯扔诓淮嬖冢瑫x國已經(jīng)被韓、趙、魏瓜分成三個實力雄厚的獨立國家。就連所有諸侯國名義上的共主,周王室,也是名存實亡。
但無論周王室多么羸弱,他也是天下共主,這是法理。韓、趙、魏無論多么強盛,照樣沒資格稱王,這也是法理。為了獲得法理,韓、趙、魏三家宗主幾次三番請周威烈王封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是諸侯。戰(zhàn)國時代由此拉開大幕。
司馬光將“三家分晉”作為《資治通鑒》開篇第一章,因為這一事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法理上看,這一事件向后世帝王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法理”可以靠實力獲取,而實力,最終要為獲得“法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