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2年,秦國大軍已將韓國上黨郡從韓國割裂開來,韓國國軍韓桓惠王當即決定獻出上黨郡給秦國以乞降,但上黨郡守馮亭卻決定將上黨獻給當時唯一能跟秦國分庭抗禮的趙國,以期趙國幫助韓國抵抗秦國。
趙孝成王最終決定接收了上黨沃土,并派遣大將廉頗駐守上黨門戶長平,另派平原君前去上黨接收土地。結(jié)果不久之后,秦軍直接將整個上黨占領,但趙孝成王依然不愿舍棄上黨郡這塊肥肉,當即接收了上黨的逃難百姓以收買人心。
秦國由此大怒,在公元260年時,就派遣大將白起率領40萬秦軍進攻長平,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zhàn)就此打響。而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趙國臨陣換將,讓趙括取代了廉頗的位置,而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趙括最終兵敗白起以致長平失利,40萬趙軍被白起坑殺,從此之后,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成為了一樁千年笑談。
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對長平失利的評價,都認為是趙括言過其實決策失誤導致的,將長平之戰(zhàn)的失敗全都歸結(jié)于趙括一人。但事實上,長平之戰(zhàn)的失利,其實最大的原因并不在趙括身上。
>> 趙括固然有失
首先要說明的是,趙括在整場戰(zhàn)役當中是的確存在決策失誤的情況的。第一,趙軍所在的長平東側(cè),乃是一塊百里平原,沒有任何掩體,是完全的不利地形。而秦軍所在的地方卻是此處高地,進可攻退可守,因此,廉頗上陣之時采用的是堅壁固守之策,而未選擇進攻。
而趙括上陣之后,為了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全然否定了廉頗的堅守方針,放棄了防御,決定化被動為主動。但是地形上面,趙軍是絕對的劣勢,如果要放棄防御,趙括就應當以退為進,撤回到西邊太行山之下,以山原高地作為陣地,誘秦軍深入之后,在居高臨下以攻之。
但趙括一方面放棄了防御,一方面又沒有采取靈活的進攻思路,而是在毫無屏障的平地上,跟兵力與自己相差無幾,而且占據(jù)了有利地形的秦軍進行決戰(zhàn),結(jié)果最終兵敗長平,這的確是趙括身為主將的過失。
>> 罪在趙孝成王與平原君
趙括固然有失,但最應該背負長平之失這項罪責的,其實是趙孝成王跟平原君。上黨失守之后,上黨郡守馮亭決定獻城于趙國,其目的是為了聯(lián)合趙國幫助韓國共同抵抗秦軍的進攻。
可趙國宰相平原君去到上黨之后,雖然開開心心地將上黨拿到了手中,但是卻絲毫沒有幫助韓國抵抗秦國的意思。因此,二者最終談崩了。結(jié)果不久之后,在公元261年時,平原君居然跟趙孝成王出兵上黨,跟秦國一樣攻取上黨地方。
按理來說,韓國一旦被秦國所滅,那么趙國就要面臨唇亡齒寒的危險。因此只要有點腦子,都會選擇援韓抗秦。但是平原君跟趙孝成王卻沒有這么做,這本身就是一種不智。
而談判破裂之后,二人又發(fā)兵韓國攻取上黨,這乃是趁火打劫的行為,此乃是不義。經(jīng)此一事之后,將不會有其他國家敢跟趙國聯(lián)合,因為他們都會擔心趙國會背后捅刀,而事實上,在后來即使其他諸侯國明知趙國覆滅他們也將可能面臨秦軍威脅,但卻沒有任何諸侯國對趙國施以援手。而這,就是趙孝成王與平原君不智不義之舉造成的后果。
因此,在長平之戰(zhàn)開戰(zhàn)之前,趙國其實就已經(jīng)犯了巨大的戰(zhàn)略失誤。而再說回戰(zhàn)場之上,因為廉頗深知長平地形對趙軍不利,所以決定堅壁高壘以守待攻,而帶來的結(jié)果就是,雖然白起卻拿廉頗沒有太多辦法,但趙軍在場面上看上去陷入了劣勢。
這對于廉頗來說自然是正常兵法,但對于不懂兵法的趙孝成王來說,那就是畏縮不前、臨危懼陣的表現(xiàn)。而于此同時,秦軍于是便重金賄賂了秦相應侯,應侯隨后便進言說,白起唯獨只怕趙奢之子趙括而已,結(jié)果趙孝成王就臨陣換將,讓趙括去做了戰(zhàn)場主帥。
《史記》記載: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shù)敗,又反堅壁不敢戰(zhàn),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
臨陣換將本身就是行軍大忌,何況換上來的還是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在軍中也沒有什么威望的趙括。而之后的事,就是趙括紙上談兵,在戰(zhàn)場上犯下了重大的決策失誤,最終導致趙國軍隊全軍覆沒,從此之后,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阻擋秦軍的腳步,秦朝君臨天下,已經(jīng)只是時間問題了。
>> 結(jié)語
而縱觀長平之戰(zhàn)的整個過程,趙括固然犯下了難以原諒的錯誤,但長平之戰(zhàn)的失敗,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趙孝成王跟平原君的戰(zhàn)略失誤。二人貪圖小利而摒棄大義,致使趙國變得孤立無援,之后又聽信讒言臨陣換將,最終才導致長平之戰(zhàn)的失敗。有這樣的國軍和宰相,即便當時廉頗沒有被趙括取代,其最終的結(jié)局也必然是失敗,只是時間快慢的問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