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周知,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等級制度森嚴,各個階層的服裝是大有不同的。而皇帝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會有自己專屬的衣袍——“龍袍”。
“龍袍”,古代皇帝的朝服,上面繡著龍形圖案,又稱“龍袞”。每次看到古裝劇里,皇帝穿著高貴的龍袍,邁著極有氣勢的步子上朝,大家看都不敢看一眼,龍袍成本極高、制作難度極大,是皇室的象征。
中國也被外國人叫做“絲國”,因為當時絲綢是我國特有的產(chǎn)品,當年“寸錦寸金”就是形容絲綢的價值,龍袍用的材料都是中國最好的蠶絲輯絲,找來全國最厲害的繡娘,手提花樣提花,每織成幾寸以后,就變換織成另一段龍形的圖案。龍袍不同部位由不同繡娘合作完成,比起普通絲織品,龍袍的人工和成本要增加幾十倍。
這樣純手工制作的高級“私人定制品”,哪里能隨便清洗?但衣服不洗肯定會臭,皇帝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嗎?原來是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它還真不會臭。
第1點,龍袍不止一件,穿完就扔。制作龍袍是非常困難的,通常一件龍袍要2~3年才能做出來,并且耗費的都是金絲金線,成本極高。那么有人會想,就算貴為皇帝,也沒有那么多件龍袍穿,其實不然。
根據(jù)史料記載,清朝時期,專門負責制作龍袍的就有2000多人,他們每天的任務就是為皇帝制作龍袍,所以清朝時期的皇帝們有許多件龍袍,他們的鋪張浪費程度可想而知。
根據(jù)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帝是最注意形象的,1周內(nèi)會換10套左右衣服,基本是每天2套,當然,龍袍不洗,便服還是會換洗穿的。
平時我們在史書上看到的皇帝節(jié)儉為民,那是以“皇帝”的標準去節(jié)儉的,舉個例子,晚清時期,國庫早就空虛了,那末代皇帝溥儀也是頓頓30道菜,和吃100道的慈禧一比,確實“節(jié)儉”。像崇禎帝這樣衣服穿到打補丁的皇帝,幾百年難得一見。
第2點,龍袍很少穿。以清朝為例,龍袍屬于皇帝特有的吉服只能在特定的隆重場合穿著,比如登基大典、大型祭祀現(xiàn)場、接待外國重要使臣等才會穿龍袍,其實一年沒穿幾次龍袍,又不是穿去干活,活動結(jié)束就換便服,哪里需要清洗,更不會發(fā)臭熏到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