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苛政虐民,致使“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楚國下相人項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號為‘霸王’”。然,作為秦末漢初掌控國家命運的項羽,“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從二十四歲起兵反秦到三十一歲烏江自刎,項氏僅八年時間由天下盟主淪落敗寇,大起大落,功敗垂成,其悲壯人生令人扼腕嘆息。一世梟雄項羽能武力推翻龐大秦帝國,卻不能完敗看似潑皮無賴的劉阿三,何也?
漢高祖劉邦
志存高遠和戰(zhàn)略短視。《史記》載:項羽身長八尺,力能扛(gang)鼎。曾不屑學書、學劍,唯鐘情指揮千軍萬馬的兵法--萬人敵。當年秦始皇游會稽,項羽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足見項羽志存高遠。然,后來推翻暴秦、天下尚未穩(wěn)定,卻急于衣錦還鄉(xiāng)--“富貴不歸,如錦衣夜行”,被譏楚人“沐猴而冠”?!笆ト酥巼?,必于不傾之地”。項羽輕棄進可攻、退可守,且物產豐饒的秦政治中心--關中,等同于將戰(zhàn)略要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拱手讓人,而倒逆施行諸侯列國更替秦進步的大一統(tǒng)政體,嚴重戰(zhàn)略短視和缺失政治大格局。此為楚漢爭雄伏下敗筆。
能征善戰(zhàn)和優(yōu)柔寡斷。后人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zhàn),各路諸侯見秦軍勢大,均作壁上觀。而項羽率領三萬楚軍破釜沉舟,以一當十,九戰(zhàn)九捷,大破秦四十萬虎狼之師,博取殲滅強秦決定性戰(zhàn)役勝利。創(chuàng)造巨鹿之戰(zhàn)奇跡,諸侯覲見項羽,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楚漢戰(zhàn)爭中,三萬楚軍千里奔襲彭城,大勝五十六萬漢軍。在兵敗如山倒的態(tài)勢下,東城快戰(zhàn)項羽依然有效實施于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斬首行動”--二十八騎對陣數(shù)萬漢軍三戰(zhàn)三捷。據(jù)記載,以八千子弟兵起家的項羽一生創(chuàng)造三次“百人斬”,一次“千人斬”。可見,項羽的單兵戰(zhàn)力超卓、實戰(zhàn)指揮將略機變,無愧為中國兵家“兵形勢”代表人物。因為沖擊力、殺傷力無與倫比,項羽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走上迷信武力征服的不歸路,至死執(zhí)迷不悟:“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造物無全,項羽的性格缺陷--優(yōu)柔寡斷使其一次次錯失制勝先機,惜與唾手可得的大位失之交臂。鴻門宴之前,四十萬能征善戰(zhàn)的精銳楚軍大可“以石擊卵”潰敗劉邦十萬倦怠之師。然,劉邦巧妙利用項羽狂妄自大、喜聽虛言的人性弱點輕淡化解危機。項羽的婦人之仁決定了范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擒賊擒王計劃的必然流產。范增怒其不爭:“豎子,不足與謀”。這些低級性錯誤最終使楚軍付出慘痛代價。
劉邦PK項羽
可用之人和用人之人。作為項羽的宿敵漢王劉邦,“德才力智”均遠遜霸王?!妒酚洝泛鸵笆吠褎疃ǜ駷橐粋€市井無賴或痞子流氓,這似乎與史圣司馬遷夾雜私憤及傳統(tǒng)文化不推崇非正大光明人性相關。其實,客觀評價高祖,劉邦至少應該是一位深諳權謀、善于統(tǒng)馭的政治大家。劉項的最大區(qū)別就是:劉邦知人善任,是容人、用人之人;攻城略地的戰(zhàn)神項羽只是可用之人。故劉邦雄才大略,能夠開創(chuàng)大漢帝國,成就千古帝業(yè);而項羽小滿既足,只能完成“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歷史使命,成一時之霸業(yè)。對峙楚河漢界,政治幼稚的項羽機械教條地恪守脆弱的協(xié)議、正中劉邦緩兵之計。甚至,項羽想當然約劉邦決斗分雌雄,以速定天下。數(shù)次屠城坑降及火燒阿房宮佐證項羽僅是一個舊世界破壞者,不堪承負建設新秩序的大任。看似厚黑的劉邦從諫如流、集思廣益,舉天下之智之力對抗不可一世的霸王。“漢臺筑漢基,漢中開漢業(yè)”。劉邦不以偏居一隅(漢中)而氣餒,吸納英才,蓄勢待發(fā)。長期處于頹敗的境況下,依然忍辱負重,克逆進取,賴漢中作為大后方基地贏得天下。而項羽一經挫敗,就“無顏見江東父老”,何談卷土重來。定鼎天下,劉邦概論:“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其實,劉邦“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空掛“禮金一萬”、杜撰斬白蛇舉義等神話、 “分一杯羹”、鴻溝和議卻背信棄義、胸中箭佯裝腳傷、為義帝舉喪伐楚、“約法三章”(此一時,彼一時。沛公居山東時,貪財好色;及羽翼漸長,以江山社稷為重,攻下秦都咸陽,封存府庫,還軍霸上),何其不是劉邦膽識黠智的表現(xiàn),只不過一些悖行傳統(tǒng)道德!楚漢戰(zhàn)爭是劉邦作為政治家,運用政治軍事、外交統(tǒng)戰(zhàn)、信息諜報、后勤保障等綜合力量同項楚集團進行的一場持久戰(zhàn)。正確的戰(zhàn)略思想決定了戰(zhàn)爭的勝敗。既是軍事天才項羽具備高超的戰(zhàn)術,取得一時一地的局部勝利亦無濟于事!
霸王別姬
理想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楚漢爭雄,既是項楚單純軍事與劉漢綜合政治戰(zhàn)略的較量,也是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博弈。建功立業(yè)、封侯拜相,或是功名利祿、富貴榮華的物欲誘惑總能制衡脫離人間煙火的空洞理念及偏離凡俗現(xiàn)實追求的政治奮斗。最高尚是政治,最卑鄙是政治。故高明的政治家對外以高尚的政治口號占領道義制高點,收攬民心,感召天下;對內恩威并用,以利驅動,凝聚軍心;對敵招降納叛,離間利誘,不擇手段。政治雛鳥項羽背楚懷王之約、誅殺義帝及韓王成、縱兵燒掠殺戮,往往陷入道義被動。項羽不能識才量用,等同資敵人脈。人資流失導致楚漢勢力此消彼長、主客易位。細數(shù)追隨劉漢出頭的將相,多自底層草莽:吹鼓手、屠狗輩、胥吏、販夫走卒……這樣的組合,就是現(xiàn)實的利益結盟。劉邦以“打天下者享天下”明確方向,給布衣點亮人生躍變的憧憬。楚漢之爭關鍵節(jié)點,劉邦藉許諾裂土封王,斷掉韓信“三分天下”的念想,裹挾韓信及彭越參與決戰(zhàn)項楚,戰(zhàn)爭天平立馬向漢傾斜。團隊合力使一介平民劉邦開創(chuàng)煌煌大漢王朝。而匹夫之勇的項王吝嗇財貝,不施恩惠,讓追隨者看不到希望--“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別有忍不能予”,大失人心,最終四面楚歌。縱觀楚漢戰(zhàn)爭,其實項楚落敗是輸在后方補給、外交統(tǒng)戰(zhàn)的戰(zhàn)略上,是輸給一個現(xiàn)實的利益結盟集團。
項羽《垓下歌》
勇戰(zhàn)派和謀戰(zhàn)派。時勢造英雄。秦末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上蒼既生將星項羽,又生兵仙韓信。風云際會,創(chuàng)造兵家榮耀經典,卻賦予項羽個人悲哀。一個是中國兵家勇戰(zhàn)派代表,一個是中國兵家謀戰(zhàn)派代表;一個千古無二,一個國士無雙;一個臨機突襲,一個長于將略;一個破釜沉舟,閃擊彭城;一個背水一戰(zhàn),暗度陳倉;可謂相得益彰,演繹不朽傳奇。“狹路相逢,智者勝”。 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韓信最終破滅項楚。當然,如此的勁敵、死敵多是剛愎自用的霸王推向對立面的。除十面埋伏置霸王窮途末路的韓信,奇絕的張良(原因:項羽彭城殺韓王成斷其念想)、陰詭的陳平,以及項羽寵將龍且、鐘離昧、英布等眾叛親離莫不如此。而這些離叛的人在項楚與在劉漢的重用信任程度比對,不難看出人才激勵機制的向心力。亂世人才規(guī)則:不為我所用,既為我所誅。當然,自負的項羽少有政治手腕,光明的心性鄙視下三濫手段。而劉邦老謀深算,既是能夠大敗項羽、“將兵多多益善”的韓信,亦間接死于只能“將兵十萬”的劉邦算計?!皵硣?,謀臣亡”,封建社會改朝換代法則使然。
千古霸王和大漢高祖。不以成敗論英雄。太史公以帝王禮遇給西楚霸王項羽作“本紀”,對其純粹人性予以褒揚;民間詩詞戲曲千古演義“霸王別姬”江山美人的兒女情長;千秋萬代謳歌項羽“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慷慨大義,甚至忽略其暴躁猜忍、燒掠濫殺。當然,不管稗官野史如何矮化撻伐,草根劉季成功逆襲,最終完勝強悍的西楚霸王是鐵定史實。西漢開國皇帝劉邦乘勢鼎革社會秩序:重用忠主的楚臣,甚至仇家季布,誅殺賣主求榮、有恩于漢的項楚佞臣丁公,以儆效尤;及時終結戰(zhàn)爭體制,予民休養(yǎng)生息;“逆取而順導之”,寬嚴相濟,實現(xiàn)由“馬上打天下”到以仁安邦的偕時轉型,開拓出彪炳史冊的漢朝、漢族、漢文化璀璨漢源。楚漢爭雄,有容乃大的劉邦勝出是漢民族之幸,也是歷史前進的必然。
是非成敗轉頭空,往事笑談中。霸王項羽、高祖劉邦長去矣,只有《垓下歌》、《大風歌》千古傳唱,蕩氣回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