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一位風(fēng)流的皇帝,后宮中嬪妃眾多,登記在冊的就有40多位。這40多位妃子共為其生了17個兒兒子,但其中有七人不到十歲就病逝了,有三人長大成人后卻英年早逝了。
乾隆晚年,決意立永琰為皇太子時,僅剩下七個兒子尚在人世。永琰生性乖巧溫順,聰敏好學(xué),母親又深得圣寵,于是成為了皇位承繼“沒有選擇的選擇”。
嘉慶年輕時畫像
乾隆兩度痛失皇太子
乾隆最初確立皇位繼承人時,永琰還未出生。當(dāng)時乾隆沿襲了雍正一朝的舊例,采用秘密方式立儲。永璉是乾隆的第二個兒子,但他是孝賢純皇后所生,貴為嫡長子。
永璉六歲時,就被秘密立為太子(據(jù)《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上?,僅僅三年后,永璉就患病去世。痛失愛子的乾隆極度悲傷,遂追贈永璉為“端慧皇太子”,聊以寄托哀思。
乾隆一直希望能夠立自己的嫡生皇子為太子,永璉去世八年后,孝賢純皇后再次誕下皇七子永琮,乾隆立刻寄予厚望,希望立他為太子,他幾乎將自己沒能來得及疼愛永璉的那份心情,都用在了永琮身上。
可是命運偏偏愛和乾隆這個自稱的“十全老人”開玩笑,永琮尚未滿兩歲,就因出痘不幸離世。
忠勇有嘉的皇五子永琪離世
永琪像
皇五子永琪出生于乾隆六年,從小擅長騎馬射箭,通曉多種語言,深得乾隆喜愛。永琪還有一項非常難得的品質(zhì),那就是忠誠。乾隆二十八年端午節(jié)那天,弘歷攜幾個寵妃和皇子一同來到圓明園共度佳節(jié)。
當(dāng)晚,他局住的清晏殿卻失了火,一眾皇子、和親王弘晝(乾隆的皇弟)聞訊趕到現(xiàn)場,但火勢十分嚴(yán)重,大家都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就在這時,永琪置自身安危于不顧,冒死沖進(jìn)殿內(nèi),背著乾隆逃出了火海。
聰明的皇子在歷史上并不少見,但又聰明、又忠心的皇子是絕對的不可多得,所以在新一輪親王冊封大典上,忠誠勇敢的永琪受封為榮親王,成為最早被封為親王的皇子。
說不定真的是天妒英才,乾隆三十一年,剛滿二十五歲、受封親王僅兩個月的皇五子永琪,因附骨疽惡化去世。
永琰在剩余七個皇子中僥幸勝出
剛才說到的永璉、永琮、永琪三位皇子,可以說分別曾是當(dāng)時最有希望繼承皇位的“皇太子”或“準(zhǔn)太子”,但天不遂人愿,他們都過早地離世了。
兩位嫡皇子和孝賢純皇后(即富察皇后)的相繼去世,令乾隆難過至極,一度命大臣們不得再提起立太子之事。
可是弘歷一天天地老去,到了他63歲的時候,立儲一事不得不再次提上議程。而此時在世的皇子只剩下七位,分別是皇四子、皇六子、皇八子、皇十一子、皇十二子、皇十五子和皇十七子。
然而,皇四子永珹在乾隆二十八年過繼給了履親王,皇六子永瑢在乾隆二十四年過繼給了慎郡王,事實上喪失了皇位的繼承權(quán);皇八子永璇為人不夠穩(wěn)重,又患有腿疾;
皇十一子永瑆雖然極擅書畫,但書生氣太重、難擔(dān)大任;皇十二子永璂被生母那拉氏的忤逆行為(頂撞乾隆、私自斷發(fā)等)所累;
皇十七子永璘年紀(jì)最小,資質(zhì)平平......不得不說,永琰從其余六個兄弟中脫穎而出,難度系數(shù)實在普通。那么乾隆到底看中了永琰哪一點呢?
1.令貴妃極受寵愛
永琰為令貴妃所生,她深得乾隆寵愛,年僅十九歲就被封為令嬪。更了不得的是,舒嬪的家世十分顯赫,出身不如她的令嬪卻位列三嬪中的第一位,令嬪當(dāng)時得寵之勢可見一斑。
弘歷不僅多次攜她一同出巡遠(yuǎn)游,對她的娘家也十分照顧,曾出手幫助她的兄弟還清債務(wù)、購買房產(chǎn)。
2.性情溫順,老實聽話
弘歷與祖父康熙關(guān)系極為親密,他決定在自己在位六十年時自行退位,取不超過圣祖在位年限之意。既然一早做好了當(dāng)“太上皇”的準(zhǔn)備,那么挑選一位恭順聽話的繼承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只有這樣,他的太上皇才能當(dāng)?shù)酶哒頍o憂、快活舒暢。
皇十五子永琰很好地滿足了這個要求。他天性老實謙恭、尊重師長,對父皇的教誨更是奉若神明、謹(jǐn)尊囑咐。乾隆于是相信,經(jīng)過太上皇的言傳身教,永琰一定能夠?qū)W會如何當(dāng)好一個治國之君。
事實證明,在聽話這一點上,弘歷的確沒有看錯。乾隆退位后,嘉慶帝確實延續(xù)了他“溫順謙遜”的形象,主動請示、勤于匯報、毫無怨言,從不敢拂逆太上皇的意志和要求。
3.少時聰敏,愛好學(xué)習(xí)
永琰自幼聰明伶俐,13歲就會背誦《五經(jīng)》(據(jù)《十二朝東華錄》記載)。雖然比不上永璉、永琮、永琪三位皇兄深得圣寵,但也贏得了乾隆的喜愛。
他很有天賦,學(xué)習(xí)成績一直不錯,文學(xué)造詣尤高,善引經(jīng)據(jù)典,能出口成章。長大后的永琰對歷史特別喜愛,讀史書甚至達(dá)到了過目不忘的程度。
乾隆去世次月,嘉慶即罷黜并誅殺了前朝寵臣和珅,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政治手腕,這也許是他多年研究歷史的心得積累吧。
看到這里,你是否和我一樣,為乾隆的“皇子運”感到惋惜呢?自己寵愛的皇子,除了永琰之外,幾乎無一幸免于“早殤”的命運,實在令人心傷又心冷。
可是皇位總不能無人繼承,自己再長壽也有老去的一天,也許弘歷選擇當(dāng)太上皇,不止是出于對圣祖皇帝的尊敬之心呢?
可能他也放心不下永琰,雖說這位皇十五子敏而好學(xué)又博聞強識,還符合自己立嫡皇子的要求,但誰知道他治國理政的才能究竟如何呢?
最好的檢驗辦法莫過于讓他先做幾年的“準(zhǔn)皇帝”,趁自己身體還算硬朗,親力親為幫他樹立威信,實現(xiàn)政權(quán)的平穩(wěn)過渡??上в犁冀K未能繼承乾隆政治才華的精髓,滿清自嘉慶一朝起,也在沒落的道路上愈行愈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