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父子兄弟同朝為臣的不在少數(shù)。但能夠獨善其身,最后落得個家族榮耀的實在不多。而處于三國鼎立的大爭之世,憑借著出眾才華和作戰(zhàn)本領(lǐng)便可光門耀祖的機會,即便是同門兄弟,也不會因親情所羈絆。影響三國局面的諸葛家族,便是如此。
諸葛亮三兄弟為何不選擇輔佐同一位主公?這才是諸葛家族的大智慧。諸葛三兄弟,以諸葛亮最為有名,長兄諸葛瑾次之,族弟諸葛誕晚于二者之后。三人胸懷志向各不相同,并未共同追隨同一主公。諸葛亮本無卷入大爭之世的意愿,直到劉備三顧茅廬的出現(xiàn),才使他望見了漢室的希望和未來。
至此,他答應了一窮二白的劉備的請求,開始了鞠躬盡瘁、殫精竭慮的一生。而諸葛瑾,在戰(zhàn)亂的影響之下,游于江東之地。諸葛瑾往來當?shù)孛?,一吐胸中真言。一日,恰好被孫權(quán)的姐夫碰上。他感嘆諸葛瑾的才華,并將其舉薦給孫權(quán)。
諸葛瑾在東吳,最終官拜大將軍,并成為了豫州牧。諸葛瑾所在之地、所出官位,是與諸葛亮以敵相對。但是諸葛瑾這一生,都在極力維護蜀漢和東吳之間的關(guān)系。他多次為使前去蜀漢,面見諸葛亮也是只談國事,談完就走,絕不提私事半字。為此,孫權(quán)越發(fā)器重諸葛瑾。
而二位的族弟諸葛誕是魏國晚期的名將。只可惜后來不滿于司馬昭篡權(quán)謀反,被其殺害。諸葛三兄弟不追隨同一主公,看似三兄弟流落四方,實則是為了保住家族血脈。同侍一主公,興則全興,亡則皆亡。而三兄弟分布三國,至少有一人能在亂世之中全身而退,不會影響家族的名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