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經常能夠看到知縣或是縣令這樣的官員,相信在絕大多數朋友的認知中,古代的“縣令”和“知縣”都是一個意思,都是一縣之長的稱呼。之所以給大家造成這樣的誤解,是因為很多粗制濫造的影視劇中絲毫不尊重歷史,一會是稱呼“知縣”,一會又稱呼“縣令”,甚至將兩者混為一談。
“縣令”一職的出現(xiàn),要早于“知縣”,且權力較大。秦朝的時候,國家把萬戶以上的地方官稱為“縣令”,萬戶以下的則叫“縣長”。西漢承襲秦制,后來取消了“縣長”。
宋朝的時候,朝廷外派到地方上當縣官的人,假如解除了原職,只管理地方,就叫做“縣令”。假如他只是兼職當地方官,則叫做“知縣”。到了明朝以后,國家就統(tǒng)一了稱謂,只有“知縣”,沒有“縣令”了。
一、宋代以前的“縣令”、“知縣”
中國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起,出現(xiàn)了縣級行政單位。當時這些國家的地方長官,有著不同的稱謂。有的稱“大夫”,有的稱“宰”、“公”、“長”。而在秦、齊、楚,則稱之為“令”或者“尹”。
秦統(tǒng)一中國之后,開始把縣級地方官員稱為“縣長”或者“縣令”,就是綜合各國的習慣來定的。當時“令”的級別高于“長”。縣令管轄的人數也比縣長多。
西漢建國之后,襲用了秦朝的官制,稍加改革。漢代初期,國家人口銳減,很少有萬戶以上的縣。于是在正式公文中,取消了“縣長”的稱謂,只設縣令。
“知縣”的稱謂出現(xiàn)得比較晚,一般認為“知縣”是唐末開始出現(xiàn)的。唐末藩鎮(zhèn)割據,連年爆發(fā)戰(zhàn)爭,官吏更換頻繁。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只能讓人“代理”,這種“代理”縣務的人就叫知縣。
“知”從字面兒上的理解是:懂得、通曉的意思。略等于今天說的“達人”。當國家找不到適合的人擔任縣令,朝廷就委派通曉縣中事務的人去當“代理”縣官,就叫做“知縣”。
最初的“知縣”并不是一個正式的職務,到了宋朝才漸漸被固定下來。宋朝的國家慣例,由京中派往地方的官員,假如是京官,同時擔任地方官,就叫做“知縣”。假使他卸除了原有職務,只擔任地方縣官,就叫做“縣令”。
宋朝這種內官兼職的現(xiàn)象很普遍,一般幾個月,但是也有人會兼職好幾年。比如北宋嘉祐元年,包拯擔任刑部郎中,這是他的主要官職。同年十二月,他兼任了開封府尹,就叫權知開封府,暫時讓他代理開封府。
包拯當代理府尹的時間,大約是6個月,不算特別長,但是也不算特別短。宋初的知縣、縣令權力比較大,有的人一代理就是很多年。任職期間“知縣”和“縣令”的職業(yè)范圍,權力大小并無不同。
二、知縣、縣令合二為一
遼、金是漢化較深的朝代,他們的官制和中原幾乎一樣,所以他們的縣官也叫“縣令”。元代的時候,國家推行了一套復古的政策。在官制上模仿了秦朝的制度,不但恢復了左右丞相,又開始起用“令”、“尹”。因此當時的一個縣,是由達魯花赤和“縣尹”共同來管理。
朱元璋創(chuàng)建明朝之后,恢復了宋朝的官制,一度縣令和知縣并存。不過,明朝的情況和宋朝大不相同。明朝的政治很長一段時間都十分穩(wěn)固,官員各司其職,沒有必要設置“代理”知縣。
再加上朱元璋推行辦公簡化,拼命壓縮地方機構人員編制。所以,內官兼職的現(xiàn)象較少,于是“知縣”和“縣令”就沒有同時存在的必要了。
三、縣令、知縣的職權范圍
秦代之前的縣令權力比較大,當時地方上的令、尹手上有一定的軍事指揮權。他們除了平時負責管理農業(yè)、手工業(yè)生產,處理治安事件,還要負責國家的稅收和征兵活動。
漢朝的時候,方國的縣令叫做相,權力之大,不言而喻。一直到了南宋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家仍然按照六部的分類方式來管理地方,縣令、知縣統(tǒng)領吏、戶、禮、兵、刑、工六房,仍然可以充當“軍使”。
由于縣官是與百姓走得最近的官員,因此宋代國家非常重視縣令的任命,在找不到合適的人時,先指派中央信任的官員來兼職,當知縣。
元朝的時候,國家對地方上實行了雙重管轄制度?!翱h尹”不但不再充當軍使,處理民間事務和稅收的實權,也被大大地削弱。
明朝國家收攏了權力,把地方縣令改為知縣,所有的地方官吏都是皇帝的“代理人”。因此再叫他們“令”就不合適了,還是叫“知縣”更合適。
明代知縣一般不處理婚姻、財產等普通民事案件,只要不出人命,這些事統(tǒng)統(tǒng)交給里老和鄉(xiāng)紳來處理。但是事實上,明朝知縣的工作并不清閑,反而因為國家削減了縣中的編制而變得十分繁忙。
從前的知縣,身邊通常有一個縣丞,一個主簿、一個典史和六房書吏當幫手。明朝的縣令,有時候就只有一個縣丞當助手。再加上明代官員低薪,部分明代知縣生活非常困難,甚至要靠搞副業(yè)才能活得下來。
清朝的官制是照搬明朝,知縣的情況也大致相仿。
中國人的稱謂問題,現(xiàn)象十分復雜??h級長官,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區(qū),叫法完全不同。大致上來說,秦朝以前的縣官有叫“大夫”的,有叫“令”、“尹”、“長”的,也有叫“相”的。秦漢時期,根據縣中人口數量的多寡,少的就叫“縣長”,多的(萬戶以上)就叫“縣令”。
“知縣”的稱謂,最早流行于唐朝末年,也就是“代理縣令”。唐朝不用“縣長”的叫法,他們叫“縣令”、“知縣”,有時候也叫“知印”。宋朝的時候,朝廷內官兼任外職的叫做“知縣”,專職的人員就叫“縣令”。元朝叫“縣尹”,明清都統(tǒng)一叫“知縣”了。
雖說“知縣”和“縣令”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他們的區(qū)別卻沒有那么簡單?!爸h”是朝廷直接委派的,而“縣令”卻只是地方性官員。產生這樣的變化折射出封建社會在中央集權方面的變化。說到這里,相信小伙伴們再也不會對“知縣”和“縣令”傻傻分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