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雙流縣彭鎮(zhèn),有一家味道古樸的茶館,名叫觀音閣。老茶館距離成都市區(qū)二十多公里,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老茶館以其獨有的節(jié)奏,傳承著淳樸、平淡、自然的生活方式。
據(jù)傳,百多年前,彭鎮(zhèn)的所有房屋都在一場火災(zāi)中化為灰燼,唯此宅幸存。當(dāng)?shù)匕傩毡阏f,這是因為觀音菩薩用腳護著的,故取名觀音閣。(圖/文 南飛)
更多精彩:
賽場上的女帥男兵
90后女記者的“村官夢”
女工們脫下工裝拍寫真驚艷了時光
50多歲的茶老板李強工作勤勉、待人和氣,20多年前從母親手上接過了茶館,就和妻子起早貪黑地經(jīng)營著這家老茶館。每天早晨5點,老茶客就到了,李強夫妻倆就得斟茶倒水。有時累得伸不直腰,就坐在竹椅上打個盹兒。有經(jīng)濟頭腦的李強,一年前又在街對面租下兩個小門面,為參觀老茶館的游客提供行攝、旅游、住宿、道具租賃等服務(wù)。
老茶館青磚加木墻略顯斑駁,僅一扇天窗和兩頭的進門處能透進些許自然光線,使屋里顯得較為昏暗。
茶館的地面保持著原先的硬土,久而久之已經(jīng)坑坑點點形成錯落不平的紋理。
茶客們有些是老街坊,每天早早的就會來茶館悠閑地品茶、聊天,也有的會看電視、看報紙、打牌或閉目養(yǎng)神打個小盹。
三五人一桌,老茶館在輕輕的呷茶聲、煙草繚繞的熏味、竹椅的吱吱聲、閑談細語聲、純樸老茶客的身影中,收獲著悠閑和情誼。老茶館更以其獨有的節(jié)奏,傳承著這種淳樸、平淡、自然的生活方式。據(jù)老板介紹,有的老茶客一輩子都在這里喝茶,余生主要是在這里打發(fā)的。老人去世了,后代還要來茶館請一杯茶為其送終殉葬。
老茶館里保存著文革時期的紅色記憶。
老楊在老茶館工作多年,平時為客人端茶倒水,閑余時會拿出自己的絕技“掏耳朵”,雅稱采耳。
采耳時,老楊頭戴一盞燈,手拿一串工具,一勺一鏟,收放自如,一推一捏,輕緩有道。
而被采耳者則飄飄欲仙,恍若空靈。
細數(shù)采耳師擁有的數(shù)十種掏耳工具,有耳扒子、鵝毛棒、鋏子、震子、馬尾、刮耳刀、耳起、棉花棒、酒精、雙氧水、頭燈等。
隨著采耳師一次又一次的變換工具,那種掏耳朵的舒爽感覺,由耳朵麻遍全身,鉆進心窩。
每當(dāng)老楊展示絕技時都會圍上一圈外來茶客駐足觀賞。快結(jié)束時,老楊輕輕撥弄長長的工具,發(fā)出悅耳動聽的蜂鳴。
茶館外還可以剃頭。剃頭匠老陳是駝背,靠著一雙手藝自食其力。
老茶館最成都,也最生活,平淡的市井生活,并不曾遠走。茶館內(nèi)外每一處角落,都沉淀著歷史,等待人們?nèi)ゼ毤毱肺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