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草寺位于清澗縣解家溝鎮(zhèn)白草塬上,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原為宋金時期的一座古寨,是歷史上重要的軍事之地,明朝中葉以后寨堡逐漸廢棄,而宗教活動大興,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演變,成為一座佛道教一體的寺觀。寺內有正佛殿、祖師殿、十王殿三大組廟和娘娘廟、羅漢廟、東岳廟、文昌廟、馬王廟、眼官廟、牛王菩薩七座單廟共計40間。香火之旺盛,規(guī)模之宏大,“古寬州之梵宮向推第一,今清邑之寺觀號曰‘無雙’”。《清澗縣志地理志》記載“此山東控黃河、山形蜿蜒起伏,濱河一帶群山皆其支屬”。
白草寺以悠久的歷史、較為齊全的古建筑群和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成為清澗最大的寺院之一。它是佛道教的融合與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平臺,保留了許多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和流傳至今的傳奇故事。白草寺每年舉辦三次廟會,即農歷三月三娘娘廟會,四月八佛廟會,八月十五日玉皇廟會。
娘娘神棚
白草寺廟會以三月三最為盛極,其實際為祈求兒女的盛會,也叫三月三花會。每年農歷三月三日,白草寺都會舉辦以給娘娘敬獻七樹七彩紙花為主要會事的盛大傳統(tǒng)祭祀活動,迄今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每逢廟會,嗩吶鼓樂、秧歌大戲、七彩花樹,把偏僻封閉的山鄉(xiāng)鬧了個紅天火地。萬人云集古寺,人山人海春潮般涌動,神高興了,人歡喜了。求神賜子的、盼神消災的、旅游采風的、經(jīng)商叫賣的,各有所得、各得其樂。一樹樹紙花伴隨迎神隊伍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涌動,是對神的虔誠,更是山鄉(xiāng)人對生命、生存的一種追求和執(zhí)著,是一種不屈和抗爭,是一種奮斗和挑戰(zhàn),更是喜怒哀樂豐富情感的暴發(fā)式宣泄。
據(jù)碑文記載,白草寺的娘娘廟在明代成化年間,由定仙墕腰巖峁村遷址何家鹼東頭。娘娘廟內最先供奉的是天神娘娘。據(jù)傳,娘娘姐妹七個,原是天上神靈,來到凡間,住在河底鄉(xiāng)界首村的一座山梁上繁衍生息,日久天長,人多地窄。七姐妹議定分食地盤,各自帶著子孫分別。四姐帶領子孫來到白草山生活。后來,后人子孫在此建廟宇,祭祀祖先。到了清初,在修葺時改供送子娘娘、奶母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和痘神娘娘、糠神娘娘,成為生育之神和嬰幼兒的保護神。
百草寺廟會 白共和 攝
白草寺三月三花會,按照傳統(tǒng)是三天會,即初二、初三、初四,初三是正日子,廟會由28個村莊輪流承辦,俗稱辦神事,28個村莊也叫28老舍,辦神事的村子稱為神主。承辦花會期間,辦會村社當成他們一年內或十多年內(有的村十多年才輪到辦一次)最重要、最神圣的事來辦,不分男女老少全身心地投入。方圓三五十里或百八十里的看花趕會人云集白草寺,其規(guī)模、其氣派一般廟會望塵莫及。承辦廟會從頭一年的三月初四接神事就要開始,整個儀式分六個步驟:
神路 清澗文化館供圖
一、接神事。接神事指的是當年承辦神事的村莊將娘娘的神位和敬獻的花束送到娘娘廟上后,和下一年辦神事的村莊進行交接的儀式。接神事時,新神主要站到廟內接花,舊神主站到門外往進遞花,花放好后,舉行恭蘸等儀式,就算將神接到村了。
百草寺廟會·準備 白共和 攝
二、領牲。領牲儀式在三月三進行,領牲用的是一對白山羊,這對白山羊,哪個村承辦,頭一年就要棧養(yǎng),稱為神羊,神羊在村里有特殊地位,不管吃了誰家的莊稼都不能追究,神羊養(yǎng)到第二年,就要拉到娘娘廟上去領牲,村里要搭起彩棚、彩門,有吹手樂隊和秧歌隊迎著起身,起身前,先用紅漆把山羊角染成紅色,然后用鏡子照著山羊,用梳子梳理羊頭上的毛和胡子,打扮好以后,開始出村。引頭的是炮手,隨后是鑼鼓樂隊,再次是秧歌隊,秧歌隊后面一人手提銅鑼鳴鑼開道,一人手提水桶,不時向路畔潑灑清水,之后是繩子拉的一對白山羊,一路走到娘娘廟。到了廟上,先點上香燭,由鼓樂隊和秧歌隊在廟前表演,然后將山羊拉進廟,香客和村上的人跪在廟前,一個人牽住山羊,另一人用水酒往山羊身上澆,最后澆到耳朵上,山羊渾身一擻,就是領了牲,意思是向神奉獻的借口和山羊,神已經(jīng)領取了,這時,香客叩頭,領牲儀式完畢。
領牲儀式 王東艷 攝
三、迎娘娘進村。領牲儀式結束后,要把娘娘的神位往村里迎接,廟中準備有樓轎,是專門抬娘娘的神位的,還有一副執(zhí)事,所謂執(zhí)事,大致相當于封建社會皇帝出門的鑾駕隊,實際就是儀仗隊,用的儀仗是過去所說的十八般兵器,用木制品代替。娘娘起身叫起盤,起盤時,鳴炮奏樂,秧歌隊導引,然后是旗幟隊、鼓號隊、執(zhí)事隊,四人抬樓轎,一人端盤子,左右香客和村民舉著碑布護衛(wèi)著,布的顏色大多是紅色,上面用黑字寫著“祈神保佑”之類的話語,一路鼓樂迎接到村里事先搭好的彩棚前。進村時全村男女老少都跪在村口路邊迎接,待樓轎過后,叩頭起身護送到彩棚前,在彩棚前點香燭,獻供品,供品是農村傳統(tǒng)的八碗、花卷、水果等,然后將樓轎抬入彩棚內,村上的負責人叩頭迎接,樓轎放好后,全村男女老少輪流在彩棚外上香、燒表、叩頭參拜,然后秧歌隊表演節(jié)目,迎娘娘儀式結束。
百草寺廟會·進場 白共和 攝
四、獻花。娘娘迎回村后,除了敬獻食物供品外,還要獻花,這花是事先用紙做好的,每朵花有二三十厘米大,好多朵花插在一根木桿上組成一樹花,高約兩米,要做好幾樹。另外還要做一對紙鶴、一個紙塔,紙塔要事先扎在寺院的樹上,獻花時,要選十來個青壯年,每人負責舉一樹花,花從窯里拿出后,要放在院子里停一會,叫曬花,然后由秧歌隊迎接,送到彩棚內放好,眾人進行參拜,秧歌隊表演節(jié)目,獻花儀式結束。
送花隊伍 王東艷 攝
五、祈神宴席。當天下午,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舉行祈神宴席。平時忙于農事,很難有機會坐在一起吃飯,所以,這天下午絕大多數(shù)村民都參加,十分熱鬧。宴席開始前,由村干部或領神事的人代表全體村民向娘娘神位供獻食、上香、燒表、叩拜。宴席期間,農村的文藝人才可以即興表演各種節(jié)目,如唱秧歌、唱道情等等,宴席一般延續(xù)到晚上,晚上接著由秧歌隊表演掏場子、二人場子和其他節(jié)目,表演完后,祈神宴席結束。
六、送娘娘回山。三月初四上午,娘娘神位在村里的各種祭祀活動結束,全村人護送娘娘神位回白草寺廟上,送娘娘的儀式和迎娘娘的儀式差不多,鳴炮起盤,然后是鼓樂隊、秧歌隊、彩旗隊、執(zhí)事隊、舉花隊、樓轎、雙鶴、盤子、負責人和其他群眾。上不了山的中老年婦女跪在村口叩頭送娘娘出村,隊伍最前面有一探馬,是人化裝后騎一竹馬跑在前面打前站報消息,這樣一路護送到白草寺。到了白草寺,花隊要暫停一下,再一次曬花,然后送到娘娘廟,這時候,香客群眾開始動手搶花,據(jù)說誰能得一朵花就有生兒女的希望,能搶到花葉子的生男孩,能搶到花苞的生女孩,主辦神事的村子為了能安全完善地將花送到娘娘廟,一般要選擇二三十個年輕人,手里拿著棍子保護花樹。
抬龍王 楊勇 攝
花送到娘娘廟,舊神主往進遞,新神主往回接,擺放到廟內,接下來舉行兩個儀式,一個叫列鬼,由人裝成鬼子,戴青面獠牙的假面具,穿黃袍,手拿圪節(jié)鞭。列鬼是一種舞蹈表演,一般由兩個人或三個人對舞,做一些張牙舞爪的動作。列鬼結束后,要進行恭蘸,恭蘸由主辦神事的村派人,穿長袍,用祭祀的碗肉糕點水果之類的東西向娘娘廟諸神位輪流上供,按規(guī)定要轉上七十二圈才結束。秧歌隊再次表演,表演完后,傘頭唱秧歌,然后領著樂隊、秧歌隊及送娘娘的人馬離廟返回村里,至此,送娘娘上山的活動結束,結束后花由會里的人向其他各廟的神位分別獻上一朵,會里辦事的人各發(fā)一朵,剩余的在廟里焚燒,旗幟、儀仗、樓轎等放回原處,準備下年再用。
白草寺廟會以其極具地域性的文化特征,成為清澗地區(qū)乃至陜北地區(qū)民間信仰活動類廟會的典型載體。七彩的花樹、潮涌的信民,伴著吼天撼地的嗩吶聲,能搶到花葉子的生男孩,能搶到花苞的生女孩,已成為山鄉(xiāng)人家的精神家園?;〞@種特殊廟會形式,除去敬神功能,有很高的觀賞性,再加上古裝古調的大戲、紅火的秧歌、吼天撼地的嗩吶,形成極強的娛神娛人的特征,并且具有廣泛的群眾性特征。
2008年,清澗白草寺廟會被列為榆林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2018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名錄。近年來,為了保護與傳承白草寺廟會這一極具民間信仰和民俗活動的文化形式,當?shù)叵嚓P部門制定了保護計劃。例如全面恢復、修繕已破舊的廟宇、亭臺、碑記,極力搶救老祖先遺留的傳統(tǒng)文化;定期舉辦廟會活動。以三月三花會為重,繼承保護白草寺廟會這一民間信仰活動;成立白草寺廟會保護組織機構;組織收集整理廟會圖片、文字、音像資料,建立廟會檔案;成立白草寺民俗文化研究協(xié)會,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工作。
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記者 魏韜
圖片來源:資料圖
本文選自2022年6月20日《文化藝術報》